信息化+智能化 一大批创新成果亮相粮食储备科技活动周
中国网财经5月28日讯(记者 李春晖)5月27日,2024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江西南昌启动。今年的活动周主题是“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兴粮兴储”,集中了展示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创新重大成果。
“要立足生产一线,对接绿色储粮、质量安全、营养健康、节粮减损、应急物资储备等生产实践需求,加大攻关力度,加快系统集成,形成一批引领作用强、行业贡献大、社会效益好的科技成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表示。
信息化、智能化、前沿性,是今年活动周展示成果的主要特征。例如,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粮食收购智能扦检系统",可实现稻谷、小麦、大豆、玉米四大粮种收购环节自动扦样和所有质量指标全流程无人化检验,稻谷单车次扦检用时在12-14分钟,小麦、大豆、玉米单车次扦检用时在10分钟内,扦检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3倍以上。
(中储粮展位背景板展示的设备资料图)
“传统的人工扦检需要30-40分钟。在粮食收购高峰期时经常一下子涌来一百多车(等待检验),有些卖粮人要等到第二天才能排上。”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智能扦检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检验效率,为农民卖粮提供便捷服务。
另外还有很多便携化的粮食质选设备参展,在提高检验效率的同时,适用于更多场景。
害虫防治直接关系到储粮安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为储粮虫害防治提供了更多绿色解决方案。例如,中科芯禾公司参展的储粮多参数虫情智能监测设备,集成了3D可视化智能监控、粮仓智慧物联等智能化技术,对储粮虫害进行靶向诱捕与预警防治,大幅减少人工筛监工作量和熏蒸次数。
科研院校的研究成果为粮食流通领域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江南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展示了多项前沿技术,涉及全谷物加工、低GI功能稻米研发等等,为老百姓从“吃饱吃好”向“吃健康、吃绿色”转变提供了更多选项。
“要瞄准科技前沿,密切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深化产学研融合创新,加快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刘焕鑫表示。
本次科技活动周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主办,江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南昌市人民政府承办,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江西局协办。
据悉,活动周期间还开展了“粮食科普乡村行”、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普讲座等系列活动。各地广泛开展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普宣传,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王擎宇)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