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而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主要驱动力。

上交所近日发文表示,科创板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其中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公司合计占比超过80%。

上交所数据显示,科创板公司2023年超6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正增长,47家公司营业收入增幅超过50%;全年实现净利润759.6亿元。以2019年为基数,科创板公司近4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3.3%和24.4%,其中75家公司连续4年净利润均为正增长。

2023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1561.2亿元,同比增长14.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2%,83家公司研发强度连续三年超20%。截至2023年末,科创板已汇聚超过23万人的科研人才队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3成。

截至5月底,科创板上市公司已达572家。时代周报统计了科创板全部公司2023年在研发投入方面的数据,探寻最具科创力的科创企业。


·

28家公司研发投入超10亿

从科创板上市公司2023年研发投入来看,有28家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其中8家企业超过20亿元。

其中,百济神州-U(688235.SH)研发投入高居第一,达到128.13亿元,占营收比为73.54%;晶科能源(688223.SH)研发投入位居第二,为68.99亿元,占营收比为5.81%;天合光能(688599.SH)研发投入位居第三,为55.3亿元,占营收比为4.88%。

作为一家全球肿瘤创新医药公司,百济神州-U持续加快在产品管线的研发进度。截至2023年期末,公司及子公司合计拥有中国发明专利41个、美国发明专利58个、中国实用新型专利1个、中国外观设计专利3个、中国专利申请和美国专利申请若干个、PCT国际申请及其相应的国家申请若干个。

而作为全球光伏组件制造商,光伏组件龙头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688472.SH)分列2023年度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第一、第二和第五名,三元正极材料龙头容百科技(688005.SH)出货量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第一。

其中截至2023年,晶科能源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143个,其在N型TOPCon专利排行榜上以330项TOPCon专利数量超越了大多数品牌;天合光能累计获得发明专利393个,其自主研发的210+N型i-TOPCon光伏组件在光伏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方面刷新世界纪录。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科创企业在2023年的研发投入巨大,显示出行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和追求技术领先的决心。特别是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在N型TOPCon电池领域的巨额投入,反映了光伏行业向高效能技术发展的趋势。

“N型TOPCon技术因其高转换效率和低光衰减率,被视为光伏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预计N型TOPCon电池在未来市场中将有显著需求,特别是在高端市场和大型电站项目中。”张孝荣补充道。


·

85家企业研发人员过半

从科创板上市公司2023年研发人数来看,有42家企业研发人数超过1000人,其中19家企业研发人数超过2000人。

其中,中国通号(688009.SH)研发人数居首,为4345人,占总人数的22.67%;百济神州-U研发人数位居第二,为3744人,占总人数的35.7%;传音控股(688036.SH)研发人数位居第三,为3725人,占总人数的21.5%。

作为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通号深耕于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领域,2023年研发投入20.38亿元;截至2023年末,拥有授权专利4618项、其中发明专利2434项,研发人员中博士有73人、硕士有1675人。

传音控股则深耕深肤色拍照技术、硬件新材料应用创新、大数据用户行为分析和OS系统及移动互联产品服务四大领域,2023年研发投入22.56亿元;截至2023年末,拥有发明专利995项,研发人员中博士有14人、硕士有700人。

此外,截至2023年末,百济神州-U研发人员中博士有764人、硕士有1601人。


·

上述半导体企业中,仅海光信息实现盈利,2023年营收60.12亿元,扣非净利润11.36亿元。翱捷科技-U、芯原股份2023年营收分别为26亿元、23.38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6.58亿元、-3.18亿元。

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国内半导体厂商尽管研发投入正在逐步增加,但是与国外芯片设计厂商和晶圆厂商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因此仍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但是长期来看,这有助于激发中国半导体厂商创新力,进一步提高成熟制程芯片竞争力。

同时,林芝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下国内半导体厂商一方面需要通过设计创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还需要与上下游厂商联合创新来提高性价比,以减少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冲击。

21家公司扣非净利润过10亿

在572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396家企业主营业务实现盈利,且扣非净利润均为正值。

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达90家;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为87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第三,为41家。

经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在主营业务盈利企业中,只有21家企业扣非净利润超过10亿元;其中,晶科能源、大全能源(688303.SH)、天合光能、传音控股扣非净利润超过50亿元,分别为69.04亿元、57.76亿元、57.55亿元、51.34亿元。

具体来看,晶科能源2023年全年N型组件出货48.41GW,同比增长352%;天合光能2023年合计组件出货量为65.21GW,大功率210系列组件产品销售稳步提升并得到市场认可。

大全能源与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一样同属于光伏行业,但不同的是,大全能源是光伏产业链的前端供应商,主线产品多晶硅主要用于加工硅锭、硅片、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等太阳能光伏产品。2023年,大全能源研发支出12.08亿元,截至2023年末累计获得发明专利36项。

对于光伏企业去年利润大增,张孝荣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需求的增长,包括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政策的支持和激励措施,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市场需求的扩大和企业的业绩提升。


·

此外,有176家企业主营业务未实现盈利,扣非净利润均为负值。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居多,为54家;其次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为40家;医药制造业企业数量第三,为27家。

在未盈利企业中,巨亏前三的是百济神州-U、和辉光电-U(688538.SH)、君实生物-U(688180.SH),2023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96.82亿元、-33.32亿元、-22.98亿元。

君实生物-U与百济神州-U一样同为创新药研发企业,2023年研发支出为19.37亿元,远超同期营收的15.03亿元;和辉光电-U持续聚焦以半导体显示为核心的产业布局,2023年主营业务收入30.07亿元,但营业成本高达49.9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