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被传考虑私有化 两年市值蒸发超2000亿港元
中国网财经3月13日讯(记者 陈琼)3月12日,港股上市的国产运动品牌李宁公司(HK2331)被传将选择私有化。李宁方面最新回应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我们注意到了李宁有限公司股份近期的异常交易活动。经过审慎调查,公司董事会未发现这些波动的具体原因,并确认没有需要披露的内幕信息。”李宁方面表示,将继续依据监管要求,规范、透明且及时地向市场通报情况。
据媒体报道,四位消息人士均透露了李宁正联络投资机构,收购公司股票,进行私有化。据称,包括TPG、PAG和高瓴投资在内的多家全球私募股权公司已被邀请加入此次私有化收购,但该讨论尚处于早期阶段,细节尚未敲定。据了解,李宁选择私有化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公司市值在港股被低估。
3月12日下午,李宁在港交所发布自愿公告,称注意到了股价和交易量不寻常波动,公司董事会并不知悉原因。根据该公告,李宁公司董事会并未否认私有化的可能性。
“李宁公司私有化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服装分析师程伟雄指出,从当下李宁品牌的市场表现来看,无意之中的二次东山再起来自国潮的带动,而今天李宁品牌的发展受制于国潮过度化,导致在国内运动户外市场的蓬勃发展,李宁品牌获益不多,本土竞争对手安踏、特步等品牌反而发展高速,在市值的表现上李宁和安踏不是一个等量级别。
程伟雄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宁选择私有化,一就是有更多精力做好品牌中长期的投入与培育;二就是李宁回归A股的可能性也是存在,不至于在港股徘徊不前;三就是在国内或国际资本的加持下,助力李宁品牌深层次变革。
“李宁品牌现有的基本盘是良好的,同时也是中国运动品牌的国潮代表品牌,如何做大做强李宁品牌,同时有机会走向全世界,就非常需要通过市场或资本的力量再次改造李宁,让李宁能够用流行的语境和崭新的品牌形象迎接新的市场与资本拥抱”,程伟雄表示。
近年来,李宁业绩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财报显示,李宁在2023年上半年营收140.19亿元,同比增长12.98%,净利润同比下跌3.1%至21.21亿元。李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赵东升在财报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上半年营收增长,主要由于国内市场整体逐渐复苏以及产品矩阵专业性增强等影响;而净利润下降主要由于费用率略有上升且政府补贴等其他收益下降。
李宁预计3月20日公布2023年全年业绩,中金公司预测,李宁2023年收入将按年增长5%至271亿元,净利润则预期按年下跌23%至31亿元。截止3月13日午间收盘,李宁公司股价21.3港元,总市值558亿港元,较2021年9月公司2800亿巅峰市值测算,不到三年时间,公司市值缩水超过了2200亿港元。
(责任编辑:王擎宇)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