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抢抢枪!年内很多东西,都要抢。

什么演唱会票啦,什么联名咖啡、奶茶啦,什么周边啦……

但年内,要抢的基金真心不多。

——而司马义买买提的基金,是罕见的“凤毛麟角”。

他的基金甚至比明星演唱会的票还要难买。

你不仅要准时下单,而且哪怕中签了也不可能全部如愿,只能按比例配售。

更让人惊讶的事,这种事儿,他在年内干了两次。

当然,他也有“独门功夫”:

首先,个别产品年内收益率超10%,这是个在年内“弹眼落睛”的收益率。

其次,他的产品净值回撤明显小,大部分时候呈现一种直线状态(如下图)。

但他的投资方法很少有人谈得清,甚至他的操作风格,业内“争议”也很大。

而且,他的策略业内能够复制成功者,几乎没有。

这确实是很神奇、又很令人费解的事情。

所以,解密司马义的投资策略,又成为我们摆上案头的一个兴趣所在。

投资“跨度”极大

司马义买买提的投资难于模仿,有客观原因。

比如,他大概是业内管理基金类型“跨度”最大的之一,这点就很难得。

虽然他的成名作是债券基金,但他“向上”可以管理混合偏债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向下”可以管理风险偏好很低的货币基金(下图,来源wind)。

涉猎范围确实广于 99%的其他基金经理。

规模没“跟上”

其次,他对规模有独特的“偏好”。

一方面,他旗下有百亿以上的债券基金,一个人占了所在机构大部分的公募基金规模。

另一方面,他几个收益率较高的产品,限额卡的非常“死”,不足20亿,这在债券基金中很罕见。

wind统计显示,如果不考虑东兴安盈宝这只货币基金,司马义的基金在管规模为172亿元左右(截止今年三季报数据)。

其中,绝大多数规模“囤”在东兴兴利这一只基金。

截至9月30日,东兴兴利的规模超过101.8亿元,占了司马义受托基金规模的六成左右。

他剩余的六只非货基金,合计规模只有70亿元左右。

其中单独管理的4只非货基金,合计还不到31.4亿元。

拉出任一个来,都只能算是“迷你”产品。

收益率差异“悬殊”

司马义的两支定开债基,规模都不足20亿,但在年内各自(因触发规模上限)进行比例配售。

不得不说,这波操作有点神奇。

但如果你关注下他的基金收益率,这种操作又有了新的解释(下图)。

统计数据显示,司马义买买提管理的八个基金里,收益率最高的两个基金规模均低于16亿元,其中一个不足7.2亿元(规模数据为3季报数据)。

与之相比,他的当家产品东兴兴利(司马义买买提麾下唯一的超百亿非货基金),则收益率只有4.03%(年初至11月14日,WIND统计),不到前者四成。

基本上,规模越大,收益越平;规模越小,收益率越高的负相关特征,在司马义的基金中是常态。

 操作风格“天上地下”

规模大小不仅决定收益率,事实上也影响操作风格。

让人意外的事,司马义管理的几个偏债产品,配置风格“一脚天、一脚地”。

粗略的说,简直不像同一个人管理的。

以高收益、高波动的企业发行债券为例,三季度末,司马义的几个产品对之兴趣各自不同。

高者,两支定开基金,在企业发行债券的布局上超过都120%,最高甚至达到132.6%

低者,如规模最大的兴利,配置企业发行债券的比例较低,只有57%。

除此以外,兴利有近6%的国家债券,近9%的政策性金融债,14%左右的同业存单(下图)。这种配置,他的定开基金做不到(下下图)。

附图:东兴兴利三季报部分组合

附图:东兴兴瑞三季报部分组合

城投布局差异尤其大

城投债,又是司马义旗下基金配置差异度的关键所在。

东兴兴利秉承相对多样的持仓,前5大品种国债、政策银行债占了多数。

东兴连裕的持仓在3季度出现了巨大变化。此前,东兴连裕的持仓中国债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到了3季报,东兴连裕重仓了企业发行债券。

但东兴连裕偏好相对高等级的企业债,重仓债券鲜见城投债。

而东兴兴瑞、东兴兴福3季报的前五大重仓债券全数是城投债(WIND统计显示)。

 

而且东兴兴瑞年内三张季报的前五大重仓债券全数是城投债。

看下,城投债指数年内的收益率(下图)就可知道,这种差异对收益率的意义。

基金经理还有话说

这么一看,似乎司马义旗下基金的高收益率,已经得到了一些解读的线索。

但日前司马义写了致东兴兴瑞一年定开债持有人的一封信:对个人的操作方法,做了部分“披露”,其中不少“预期外的表述”:

比如他强调了他在日常交易中,在利率债的交易中斩获过(波段操作)收益:

通过大量的利率债和信用债交易来努力提升收益、控制回撤这点大家已经可以从东兴兴瑞以及我管理的东兴兴利、东兴连裕等其他固收类产品的净值曲线中看出……

 

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信用债中以配置国企和城投债为主,建立了足够宽的风险护城河,坚决远离信用风险云云……

考虑到,今年早些时候,市场对部分债券的悲观情绪,这段表述就很费参详了。

谨慎“业绩神话”

今年是公募基金的业绩调整年,也因此,业内对于能够提供”不回撤”净值的产品格外热衷。

无论是权益、还是固收,抑或是量化,业内都有些机构贡献出了有阶段性类似特征的产品,也因此引发渠道追捧。

但客观的说,中长期看,海内外的历史都证明,收益好于同类,波动率远远低于同类的金融产品,迄今都是很难长期存在的。

我们一方面在关注业绩“神话”,一方面也要小心业绩“神话”的持续性,谨慎观察,慎重决断,始终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投资态度。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