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欧“欧洲论坛” 在上海和布鲁塞尔双城连线举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指出,整体来看,当前的全球经济主要受到“颠覆式技术革命”和“新型全球化变革”这两大力量的驱动。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推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和商业运作模式。但另一方面,近年来出现的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现象,对全球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她指出,世界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普惠和共赢的新型全球化,中国和欧洲理应扮演好推动者的角色。
汪泓表示,作为唯一一所由中国政府和欧盟联合创建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致力于培养兼具中国深度和全球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领导者,坚持搭建连接中国与欧洲和世界的桥梁。在最新发布的2024英国《金融时报》全球EMBA排名中,中欧Global EMBA课程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跻身全球第一。站在建院三十周年的全新起点上,时代赋予了学院更加坚定的使命和责任,学院将持续为中国与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繁荣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图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随后,欧盟中国贸易协会执行主任宋惠安(Gwenn Sonck)致欢迎辞。她强调道,欧盟和中国是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每天贸易额达23亿欧元,双方经济依存度较高。尽管面临全球经济放缓和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中国仍然是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三分之一的动能,中国市场非常重要,不容忽视。同时,面对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欧洲企业在中国经营时需要采取新思路,中国企业也必须适应新变化、寻找新突破,比如中国在创新方面拥有领先地位,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电动汽车方面,吸引了许多企业到中国市场开展业务。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宋惠安强调了变革型领导力的必要性,特别是领导者需有适应性和前瞻性。“欧洲和中国的企业领导者必须了解彼此的商业环境,我们鼓励商界领袖进行公开、直接的对话,从而弥合文化差异,为建立可持续的伙伴关系铺平道路。”
随后,中国驻欧盟使团公使朱京发表开幕致辞。他指出,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和欧盟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股主要力量,在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未来世界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欧盟的选择。中国和欧盟都是全球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双方应该携手支持自由贸易,促进公平竞争,维护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定,倡导更加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继续共同发展。中欧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中欧关系近50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差异并不意味着对立,分歧并不妨碍合作,关键是要拿出政治意愿和决心。
他说,明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关系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衷心希望企业界朋友们把握机遇,弘扬敢为人先的奋斗和创新精神,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中欧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