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日,由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部分成员国举行线上会议,最终,与会的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和阿曼的代表决定,自8月起日均增产54.8万桶原油。此举可能在今年进一步压低油价。

  “欧佩克+”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和以俄罗斯为首的国家组成的联盟,其原油产量占全球原油总产量的近一半。根据欧佩克发布的声明,当前全球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石油市场基本面保持健康,库存处于较低水平,为本次增产提供了支持。

  上个月,由于以色列和伊朗爆发激烈冲突,国际油价一度大幅飙升。不过,随着两国达成停火协议,油价迅速回落。

  在上周六的声明中,八个产油国同意增产54.8万桶/日,高于市场此前预期的41.1万桶/日。据不愿透露姓名的与会代表透露,“欧佩克+”将在8月3日举行的下次会议上考虑9月再增加约54.8万桶的日产量,这将让2023年宣布减少的日均220万桶产能全部得到恢复。

  根据安排,截至8月,“欧佩克+”自今年4月以来已累计增产至每日191.8万桶,距离全面退出日均220万桶的减产协议仅剩28万桶。此外,阿联酋还将被允许额外每日增产30万桶。

  尽管全球需求前景疲弱且供应充足,但“欧佩克+”还是决定从今年4月开始增产,以夺回市场份额。“欧佩克+”增产之际,市场普遍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将出现供应过剩,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2025年已下跌8.5%。

  外界普遍认为,部分成员国此前产量高于配额,引发部分坚持履约国家的不满,也是推动本次统一增产的重要动因。

  今年以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下跌超6%,目前位于68美元/桶上方。这一价格对于沙特等国而言,已不足以覆盖政府开支。

  分析师估计,今年上半年全球原油库存平均以100万桶/日的速度增长,原因是亚洲需求降温以及非“欧佩克+”产油国增产。

  虽然国际油价持续低迷,但“欧佩克+”不得不推进增产。一方面原因是该联盟正面临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竞争。另一方面,“欧佩克+”内部一些成员国也对长期执行减产颇为不满。

  今年年初,摩根大通与高盛的分析师曾警告称,国际油价可能在第四季度跌破60美元/桶。

  资深行业分析师Henik Fung称,“欧佩克+”在8月份增产54.8万桶/日的行动,表明该组织希望重新掌控市场。然而,在全球需求疲软的情况下进行这一增产举措,可能会导致供应过剩和油价下跌。“欧佩克+”可能会继续增加产量,直至油价跌至每桶60美元,低于欧佩克成员国的财政收支平衡价格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表示,尽管增产可能会带来国际油价下行,但是,增产体现了“欧佩克+”从非“欧佩克+”产油国手中夺回市场份额的决心。

  受以色列和伊朗冲突等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国际油价一度超过每桶78美元。非“欧佩克+”国家都在增加石油产量,这会挤压“欧佩克+”产油国的国际市场份额。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全球石油库存每天在以100万桶的数量增加。一是因为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带来的需求减少,更主要就是非“欧佩克+”成员国在扩大产量。

  石油供给的增加,势必带来油价下跌。尽管目前国际油价接近每桶70美元,跌至2021年的水平,但是仍有下跌空间。在需求没有大幅增长,同时关税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需求不振的情况下,“欧佩克+”成员国增加产量,会让国际油价持续走低一段时间。除非地缘政治冲突持续,油价才会反弹。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引发市场对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担忧,进而加剧了对原油需求的避险情绪。市场参与者担心,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举措可能扰乱全球供应链,抑制主要经济体的能源消费。展望未来,“欧佩克+”的增产节奏、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具体实施,以及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将成为影响油价的关键因素。分析师普遍认为,供应过剩风险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显现,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欧佩克+”下一次会议(8月3日)及美国关税政策的最新动态。在多空因素交织的背景下,原油市场短期内或将继续维持震荡格局,建议交易者保持谨慎,关注基本面数据与地缘事件进展。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朱赫)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