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粮食的“粮食”。春耕备耕期间,优质农资的供应数量与质量,关系到全年粮食产量。在粮食生产的关键节点,净化农资市场刻不容缓。

  近年来,利用网络电商平台销售、“农资忽悠团”进村兜售伪劣农资等成为典型犯罪手段。其中,打着“专家讲座”“科技下乡”等幌子的“农资忽悠团”,流窜于乡村之间,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骗农民,组织化程度高、欺骗性强,给农民造成了巨大损失。

  近期,最高人民法院遴选发布4件“农资打假”典型案例,涉及种子、农药、化肥3类重要农资,涵盖利用网络电商平台销售、“农资忽悠团”进村兜售等典型犯罪手段,彰显了法律在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保障农民权益方面的坚定决心。“对无资质的农资‘黑作坊、黑工厂、黑窝点’,要坚决依法予以打击、取缔;对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要强势清扫,严处重罚,不留死角。”相关负责人表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为充分发挥农业执法对“三农”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持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5年“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

  农业农村部法规司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2025年“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的重点任务包括农资质量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动植物检疫执法、畜禽屠宰执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执法等五个方面,旨在努力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保障春耕农资优质供给,落地见效是目的。“今年,将以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跟踪问效。”该负责人介绍,执法行动将继续指导各地集中力量打击坑农害农、危害粮食安全等违法行为,把强化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作为持续推进的工作常抓不懈,为护航粮食生产作出农业执法贡献。

(责任编辑:张紫祎)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