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丰歉,事关民生根基。作为占全年粮食总产量75%的“压舱石”,秋粮生产直接关系今年国家1.4万亿斤粮食生产目标能否实现。当前距收获时间仅剩月余,正值产量形成与灾害叠加的“双关键期”,各地必须把“抗灾夺丰收”作为当前“三农”工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秋粮不仅关系口粮绝对安全,更关乎饲料、工业原料和种源安全。今年全国秋粮长势总体平稳,但是7月份以来,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区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等省份受洪涝、台风等灾害影响,个别地方出现病虫害,秋粮丰收面临多道关口。

  打好秋粮“保卫战”需要系统施策,着力强化农业防灾减灾。各地要用好农业科技政策,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设备实时追踪墒情虫情,精准监测、“叫应”到人,跑赢预防灾害“最先一公里”。要精准实施田间管理,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窗口期,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统一时间、统一配方、统一飞防”,力争多促一片、多收一成。黄淮海地区要推广“一增四改”玉米高产技术,长江中下游地区要抓好晚稻“三控三促”,把技术措施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受灾地区要开展农作物改种补种、灾损农业设施修复、农田疏渠排涝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着眼长远,当前气候异常已成为粮食生产需应对的常态化挑战,在此背景下,“抗灾夺丰收”必须从应急响应转变为长效机制。各地要构建三级责任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沟渠修复整治等,持续增强农业“气候韧性”。加密研判,尽早发布灾害预报预警。将防灾成效纳入粮食安全考核,推广耐旱品种,提高智能灌溉等先进技术覆盖面和到位率。通过制度固化、资源优化和技术标准化,推动防灾工作从“灾后补救”转向“灾前预防”。

  打好秋粮“保卫战”既是对农业技术的攻坚,更是对责任担当的检验。面对极端天气频发的严峻形势,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使命感,推动防灾措施精准覆盖每块农田、每个生产环节。只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为端稳“中国饭碗”提供坚实保障。

(责任编辑:王晨曦)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