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女孩小肠仅剩22cm 创新药物替度格鲁肽开出浙江首方
中国网财经3月13日讯 近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省儿童医院、浙江省儿童保健院),新生儿外科主任鈄金法教授为来自山东聊城的患儿珠珠(化名),开出了创新药物替度格鲁肽的浙江首方。
作为“超罕疾病——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简称‘SBS’)”患者,2岁3个月大的珠珠,成为浙江首位获益人。“珠珠成功用上创新药物,终于有机会摆脱‘输液袋’的束缚。替度格鲁肽在浙儿的成功用药,对省内及省外来浙就医的短肠综合征患者来说是个重大的好消息,他们拥有了更优质、更高效的治疗选择。同时,也显著增强了我院新生儿外科团队的综合能力,切实提升了我院罕见消化疾病的诊疗水平。”鈄金法教授表示,在推动儿童SBS诊疗革新与发展方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组建了多学科协作(MDT)团队,针对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新生儿内科、新生儿外科、营养科、消化内科等核心科室,共同讨论并制定治疗计划。团队近10年来,至少已经有300多例的短肠综合征患者,其中90%以上已经完全脱离静脉营养。
资料显示,短肠综合征(SBS)患者属于超罕群体。正常成人的小肠约有3-8.5米,SBS患者的小肠长度往往小于2米,甚至不到1米,未成年患者的小肠长度小于38厘米,他们又被称为“短肠人”。据估算,我国成人患病率约为0.73/1,000,000,且有逐年上升的发病趋势。
据鈄金法教授介绍,早在1岁6个月大时,珠珠进行了肠扭转行肠切除术,术后小肠就只剩下22cm了,确诊为短肠综合征。手术后从未出过院,每天都需要依赖肠外营养,完全被“输液袋”束缚住。
此前,肠外营养(PN)是短肠综合征患者接受治疗的主要手段,但长期PN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且会在多个方面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替度格鲁肽在中国的获批、上市、落地,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用药选择。研究证实,替度格鲁肽可以通过增加小肠绒毛的长度和隐窝的深度,提高肠道的吸收能力,加速或改善肠自主功能实现。
如何让罕见病患者有药用、用得到、用的起、用得好,一直是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近年来,浙江持续推动解决罕见病用药保障难题,大大减轻了罕见病患者的用药负担。鈄金法教授表示,之前跟患者家属交流时得知,前期治疗已经花费20多万,总体治疗负担还是比较大。“珠珠的家长为她购买了惠民保,这次用上新药,可以享受报销。再叠加企业提供的创新支付计划,大大缓解了医疗费用压力,让患儿家庭能够安心接受治疗。”
据了解,替度格鲁肽已进入皖惠保、惠厦保、沪惠保、惠梧保、宁惠保、陕西全面健康保等20省市惠民保,极大地增强了药物的可及性和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使得创新药物的使用门槛降低,使更多患者能够负担起这些药物,实现了从“望药兴叹”到“用药可及”的重大跨越。
(责任编辑:谭梦桐)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