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降80%!“猴茅”神话,结束了
“关税大战”波及各行各业,甚至再次击中了我们的“猴哥”。
据外媒报道,特朗普在关税上作妖,可能会使美国制药企业用于试验的长尾猕猴进口价上涨40%。不免想起几年前,特朗普对中国实验猴抬高了关税,后又因疫苗研发“用猴”需求使然,指责我国限制对美出口实验猴。
但今非昔比。那时受新药研发快节奏和疫情影响,猴价被炒至前所未有的天价。药明带头“囤猴”,康龙化成、昭衍新药、益诺思等跟着以并购或入股上游供应企业的形式,锁定实验猴原材料成本。然而现在,猴价一再贬值,“纯安评一哥”“猴茅”昭衍市值一路蒸发,2024年净利润下滑超80%。
几天前,中国政府采购网公示了最新一轮实验猴招标公告,此次采购预算花费475万元,采购50只3-5岁的食蟹猴(实验用猴中用量最大的品种),算下来,每只猴子的价格为9.5万元。
从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实验猴价格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价格上涨到跌落的周期。据悉,2017年国内食蟹猴的平均市价格为1.38万元/只,2022年最高接近19万元/只,2023年末降至12.5万元,如今进一步跌破10万元水平。一业内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未来猴价提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对于昭衍、益诺思等依赖实验用猴的企业来说,影响几何?
“猴哥”不灵了
CXO企业被全线杀估值,也迎来了业绩的集体阵痛。CDMO如此,临床CRO如此,临床前CRO亦不会躲过。
昔日“猴茅”昭衍新药——国内最大的纯GLP(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企业,是中国首家通过美国FDA GLP检查,并同时具有国际实验动物福利审查认证协会认证和中国CFDA GLP认证资质的安评机构。
如今,昭衍也祭出了上市以来最差的年度成绩单:2024年营收达20.18亿元,同比下降15.07%;归母净利润为0.74亿元,同比下滑81.34%,为上市以来同期最大降幅。
造成业绩明显波动的因素,一个是行业共性原因。因国内医药行业受投融资放缓影响,市场需求增长步伐缓慢。CRO行业竞争加剧,签单压力增大,订单价格下降,公司整体在手订单金额约22亿元,而2023年约33亿元。整体来看,利润空间被压缩,导致毛利率同比降低,实验室服务业务净利润相应下降。
昭衍新药毛利率曾常年保持在50%以上,自2021年开始逐年下滑,2023年下降至42.62%,2024年直接降到了28.43%。
另一个是自身业务特性使然,其持有的生物资产(主要为实验猴)市场价格下降,致使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业绩产生了消极影响。
昭衍新药对生物资产近年来以公允价值计量。2024年,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给昭衍新药带来了1.14亿的净损失,使业务盈利能力受冲击。
同样受冲击的,还有背靠国药的益诺思。
业绩快报显示,2024年益诺思营收实现单个数增长,但归母净利润下滑了24个百分点。上市首年即迎业绩“变脸”,背后离不开行业竞争激烈,实验用猴价格下降等因素。
作为国药系里的大军,益诺思每年90%以上收入均来自I类创新药物非临床研究服务。与昭衍新药不同,益诺思对实验猴按成本模式计量,因储备实验用猴时间较早,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毛利率在2021-2023年在逆势增长(从38.4%升至43.63%)。不过,2024年前三季度,益诺思的毛利率大降至36.29%。
其实早在2023年,因实验用猴价格波动,康龙化成、美迪西等布局有安评业务的CXO明星企业们,其利润增长也受到了一定波及。
虽然猴价高低与安评企业的经营无直接关联,但猴价高,说明市场供需不平衡,新药研发景气,猴价下跌,说明研发市场短期呈现一定颓势,“卖铲子”的生意不是那么好做了。
一个“猴周期”的终结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GLP),是指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动物体外系统对治疗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是新药品进入最终临床试验和最终的批准前的必要程序和重要步骤。
一般来讲,毒理实验需要约40只猴子,如果还要做药物代谢试验,大约还需20只,所以正常一款新药临床前研究需要用到至少60只实验猴。而一只猴子从出生到能用于实验,起码得五年时间。
猴子前两年价格疯狂上涨的原因,主要在于新药研发节奏加快,加大了国内外对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使用。同时,实验用猴的繁育周期较长,受技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原因的限制,国内实验用猴繁育种群数量和繁育率持续下降,这使得增量减少,最终造成供需不平衡,猴价蹭蹭往上涨。
猴价上涨,让生产成本提高,促使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企业推动了其项目报价增长,又因研发需求旺盛,GLP业务收入随之提高。2019-2022年,昭衍迎来高增长时期,巅峰出现在2022年,其归母净利润大增92.71%至10.74亿元,营收同比增长49.54%至22.68亿元。
而那时候,猴子是临床前开发业务的关键稀缺资源,对临床前CRO企业的订单承接和订单执行发挥了关键作用。可以说,谁的实验用猴资源充足,谁就受市场青睐。
2019年,药明康德带头布局上游实验猴供应商领域,收购了广东春盛猴场;2021 年,康龙化成出手,收购肇庆创药和康瑞泰等企业;2022 年,正春风得意的昭衍新药总斥资约18个亿,收购云南英茂生物和广西玮美生物,这两家公司核心资产分别是9941和9622只猴子,加上昭衍新药自己超3000余只,其猴子总数超过了2.2万。
然而,到了2023年,因受投融资热度减弱、医药市场增速不及预期等多方因素影响,整个CRO行业需求增速放缓。与之伴随的是,实验用猴价格下降。
时移世易。这时候略显尴尬的,恰是那些业务依赖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疯狂囤过猴、又受市场质疑“囤猴”炒作的企业。再加上实验用猴的出售、购买和利用需有林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管许可,该类资产的流动性相对较弱,能否有效覆盖养猴成本,是这些临床前CRO企业需面临的挑战。
昭衍市值较最高点蒸发超70%,也印证了市场的担忧。
不过,如果从长期来看,昭衍新药的安评优势,并不会因此一轮“猴周期”而消失。目前,全球安评市场已呈现寡头垄断格局,CharlesRiver 和 LabCorp两者称霸。但中国不一样,中国安评市场的集中度仍处于不断提高阶段,市场占比最高的是药明康德,但药明是综合性龙头,其次为昭衍新药,接着是益诺思和华西海圻,这三家才算是国内专业深耕安评业务的企业。
需注意的是,猴子价格高低与安评企业经营无直接联系,关键是透过猴子需求看临床前CRO需求变化。还是那句话,我们已经看到了一批Biotech财报明显向好,甚至不少已经有上市产品的企业开始正式盈利,加上国家政策层面也逐步在调整,创新力量的内在悄然在变化,从大方向来看,卖水人的中国机会依然存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