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根阳线改变信仰,何况是持续的上涨。

这让几年前的大跌像是一场梦,而所有的担忧、焦虑现在来看只是情绪的集中宣泄。

不少朋友2024年亏的已经回本了,问题又来了:

亏损的时候,誓言旦旦说回本就不玩了。

现在账户快回本了,到底是遵守当初的诺言还是改变信仰,逢低加仓呢?

01

 该不该赎到底该听谁的?

很多文章建议“要关注宏观政策(比如监管部门、中央媒体等喊话)、行业基本面、周围人投资热情、市场温度、股债性价比、北向资金、换手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也只是一个参考指标,是不能直接套用的。为什么?

1.市场会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又会影响市场的走向

索罗斯的金融反身性理论指出:在任何包含有思维参与者的情景中,参与者的思想和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简单来说,市场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预测的,因为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别人的思维方式,也无法确认别人如何操作,所以也就无处预判未来的市场走势。

2.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立场,兼听则明

银行因为代销产品多,更多强调“资产配置”,这样可以各种产品一样买一点;基金公司主要赚管理费,肯定希望基民“长期持有”;券商赚交易的钱,肯定希望基民“多多交易”。

很多时候都是“立场决定观点”,也是“先有了结论再来、找论点”,导致我们接受的很多信息都是片面的,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

3.每个人对信息的接收和反馈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现在市场一路上涨,空仓的觉得迟早会跌下来、仓位高又觉得风险已经释放,持续看涨。

到底是涨还是跌呢?不同仓位、不同资金量、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感觉是不一样的。

所以,当我们“向外寻”,关注市场走势、看很多媒体文章、看大V怎么操作等,我们很容易陷入混沌,因为外界是流动的、我们对外界的感知是主观的。

02

该不该赎可以想想

“你最初投资这只基金的目标”

我在前面文章写了,我在6个平台购买了超过了20只基金,但是每只基金投资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 对于“情感目标”的产品我是一直耐心持有的;

  • 对于“表达性目标”的产品我是设置了止盈止损的(有几只在去年12月底就赎了,躲过了大跌也错过了大涨);

  • 对于“功利性目标”一直买的比较稳健,还是继续持有的;

所以,我们可以从“投资目标——止盈/止损方式”对照表来判断你到底该持有还是赎回。

简单来说,决定该不该赎回、该怎么赎回之前,应该先把投资基金的目标进行分类,再根据不同目标来看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03

从“你的情绪控制”来判断

我们常常说“投资是为了生活”,现在人都变成了“生活全是投资”。

对于散户而言:

好的投资,应该是让我们处于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市场下跌,你稳坐钓鱼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赚了也没多兴奋,继续过自己小日子)、“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回本了又亏了,亏了又回本了,心中总是那么淡定)。

所以,我从加仓/减仓的幅度和频率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对照图。上涨越兴奋/下跌越焦虑,说明仓位越重,需要逢高减;上涨很焦虑/下跌很兴奋,说明仓位轻,可以逢低加。

“自我情绪—仓位调整”对照表

注:紧张/庆幸、后悔/开心、焦虑/兴奋,主要是情绪的强度、持续时间,是比较主观指标。紧张/庆幸是瞬间感觉,不会持续太久;后悔/开心是持续一段时间,有情绪但是没影响到正常生活,过了就过了吧,不强求了。;焦虑/兴奋是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失眠、不停盼利好,渴望出现奇迹等。

04

从“你的投资行为特征”来判断

《财富管理的行为金融》一书中指出,不同类型投资者会受到不同行为偏差影响,如:

①“保守型”投资者由情感驱动,很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可能是自我情绪,也可能是理财经理日常维护);

②“跟随型”投资者又往往容易简单抄作业,高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③“独立型”投资者又会陷入自我认知陷阱之中, 以为自己都知道;

④“积累型”投资者往往是比较专业人士了,有自我独立判断,有时候会过度自信。

所以你还可以从自己的行为特征入手:

考虑是否赎回的时候,就要知道可能会犯哪些错误,我们该怎么避免,具体见“行为特征——操作建议”对照图。

“行为特征——操作建议”对照图

当然,投资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因为每个人投资起点、投资目的、投资的手段及个人特征等都是不一样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更多需要我们在投资者中不断地“了解自我、提升自我”。

本文所写的从“投资目标”、“情绪控制”、“行为特征”等三种方法,也只是我本人的一些思考,仅做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吧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