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利好!这些ETF又降费了!

昨晚,华夏、华柏、易方达、嘉实、南方、华安等基金公司公告,降低一批宽基ETF管理费率到0.15%,降低托管费率到0.05%。
这次的手法,跟以前还是有蛮大差别的,对行业整体影响还比较大。
刚好,我们很久没有跟大家聊业内八卦了,那今天就来简单说一下。
降费,规模一定会涨吗?
我们先回顾一下去年公募科创100ETF的竞赛。
去年几家基金公司在科创100ETF竞争很激烈(不如这次A500,但也很精彩),但大家用的主流手法,还是传统的投放广告。像是同花顺开屏页面、地铁广告都有,在券商银行渠道也有很多合作。
费率这块,有优势的科创100产品管理费大多继续保持0.50%,基本上,思路还是追求产品规模扩张后,能为公司形成一定的盈利。
后来,在这个产品线上规模特别小、已经明显落后的易方达,率先决定降费到0.15%。
当时这个产品院长印象中是3亿左右的规模。易方达家大业大,降费对公司盈利能力基本上是没影响的,更像是用降费去试试水,看看规模能不能有点起色。
但是市场反应不大,目前这只科创100ETF还是只有3.5亿的份额。
后来在村里强烈的降费倡议之下,绝大多数科创100相关产品管理费都变成0.15%了。于是全市场这些科创100ETF的规模排名,到现在也基本没有变化。
道理也不难想明白:场内ETF最重要的还是流动性。
相信各位场内的朋友,不太可能放着几十亿规模的头部产品不碰,去买规模3亿的产品,除非确实有明显的优势。
而费率优势相较于规模优势,对普通投资者的影响力其实没有基金公司想象中的那么大。单纯的降低费率,对小规模的产品作用是不太明显的。(当然,我们认为费率和跟踪精度还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如果那次开卷的不是易方达呢?
ETF,也有品牌效应?
我们目光回到本次降费。
本次降费与科创100那次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现在,头部产品,开始主动发起内卷了。
华柏直接把他们家最说的上话的沪深300ETF(510300)给降费了。这一只产品就接近4000亿的规模,光管理费从0.5%降到0.15%,每年就要砍掉0.35%x4000=14亿的净收入。
华夏降费的是沪深300ETF(510330)、中证500ETF(512500)、创业板200ETF(159573)。这几只虽然都不是同指数第一名的产品,但华夏与易方达一样家大业大,你说头部的产品跟不跟呢?
诶,跟了。
中证500赛道第一名,南方基金的510500,同样降费到0.15%/0.05%。
华安、嘉实和易方达也参加了本次战斗,产品线包括创业板、科创50、沪深300、上证180等各种宽基。
目前报道的口径是:这次大厂降费的产品合计起来,每年可为投资者降低持有成本约50亿元。
应该说,算是重大利好了吧?
但是,我们还要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也意味着,基金公司每年的收入降低了50亿元。
50亿相对于基金公司整体的管理规模是九牛一毛,但相对于基金公司的净利润,可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很多基金公司都是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定期报表里是会披露净利润的。
院长印象中,大多数中小型基金公司,一年也就能赚几千万,头部的几家,一年净利润往往也就十来亿,极少数可以有几十亿。
例如,今年半年报,宁波银行下属永赢基金(管理规模近5000亿,但是以债基为主)收入6.31亿元,净利润1.01亿元。上海银行下属上银基金赚0.89亿元,五矿资本下属安信基金赚0.46亿元,信达证券下属信达澳亚净利润0.16亿元。
现在华柏吹冲锋号了,直接自砍14亿收入。(当然,管理费收入是要跟其他合作方分的,但是这块我们暂时先不管,就假设这14亿都是华柏的净收入)中小型基金公司跟吗?
跟,现在、立刻、马上,就亏利润。家底未必能支撑。
不跟,那腰部产品费率还不如头部产品,以后大概率逐渐亏规模,还是要亏利润。就是慢性死亡。
最终,极大概率是赢家通吃,ETF大厂吃下全部,而小厂一无所有。
而且,规模大、收入高,不仅仅是降费空间更大、更能良性循环吸引客户的问题。招收的人才也会多。
那么,ETF在建仓期的表现是不是可能更好?跟踪精度是不是可能更高?指增产品是不是可能超额更高?请的做市商是不是可能更多,同规模下流动性更好?
院长感觉,再过个一两年,ETF逐渐也会开始有品牌效应,某个大厂的ETF就是比小厂的ETF要好,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关注大厂的ETF运营能力,观察和对比他们在各项细节工作中的表现,可能是未来的重中之重。
美国的经验是什么?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海外的经验,特别是龙头效应这一块。
第一个,ETF相对主动基金的优势:美国的指数基金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出,20世纪90年代出现指数ETF。到2012年,指数基金在公募基金市场中占比是22%;到2022年,占比46%。
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有70%以上的ETF基金是资金净流入状态,而主观基金刚开始还有一半是净流入的,后来减少到30%左右。
第二个,基金公司的龙头效应:2005-2022年,美国前5大管理人的总市场份额从35%提升到55%,与此同时,第11-25名的总市场份额从21%降低到16%。
第三个,ETF持有人的龙头效应:选择指数基金的美国投资者,相比其他类型的投资者而言,平均学历更高,而且更有钱。
持有ETF的美国投资者中,66%是本科或以上学历,家庭金融资产中位数46.5万美元。而全体公募基金投资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是54%,家庭金融资产中位数25万美元。(以上数据均来自某位业内同行)
所以,当股神巴菲特说,建议普通投资者就买ETF的时候,他并不是在凡尔赛。大数据其实能够完全地支持股神的观点。
顺势而为,是投资者的最高美德。
今天就到这里吧,明天见。
(转自:ETF智选)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