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必须做好两手准备!

这两年让我看明白了一件事儿。
那就是根据我对这两年咱们宏观经济政策出台的力度、节奏和资产价格的表现,我认为接下来我们应该赶紧做好两手准备。
一手,以锁定长期收益的方式进行防御,一手,以机动仓的方式踏着政策预期走,博取政策带来的短期超额收益。
前者以国债等高流动性的底层资产为核心,后者以股票、大宗商品等风险资产为核心。
1
眼瞅着再有一个多月2024年就要结束了,而回顾这两年我们的经济政策,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个是力度上,看似在不断加码,但往往以低于市场预期的方式收尾。
特别是作为能大幅提振市场信心的财政政策的落脚点,无一例外的聚焦在“防风险”中的“防”字上。
就拿我们都熟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说,整体实际上是“温和”的状态。
我们虽然看到央行多次降息,但因为通胀下降的幅度更大,实际利率降的并不多,甚至有些时候还是上升的。财政上就更明显了,这两年我们的赤字率目标是3%,但收支一抵扣,真正花的钱是负的。你比如2023年全年,支出扣除收入后的净支出就下降了1.3%。
说白了,真正用于刺激经济的钱并没有花多少。
今年,更是将钱全砸在了“防”字上!
2023年1月和2024年6月,央行分别推出800亿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和3000亿保障住房再贷款,随后规模和杠杆扩大;
2023年10月财政加紧推出了1.5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并于11月宣布额外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2024年11月又推出10万亿专项债置换隐性债务计划;
2024年10月财政部透露打算对国有四大行补充1万亿的资本金。
很明显,这两年政策的大方向都是在解决房地产和地方债的流动性,防止风险向金融系统蔓延。
而针对具体刺激内需的措施上,基本就两个,一个是将原来的政策松绑,比如限购取消,一个是将低居民加杠杆的成本,鼓励消费、买房。
另一个是节奏上,推出一波,瞅瞅情况,发现信心不够经济被拖累,紧接着再来一波。
从2023年开始,政策大体推出了3大波,分别是2023年的10月、2024年的5月和2024年9月至今。
然而,由于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相对温和,目前尚未从根本上扭转局势,再加上央行流动性给的还算足,整个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呈现出:
债,一家独牛;股票和房地产整体在下跌趋势中,有政策才有反弹,一旦政策没续上,就歇菜了。

(一年时间国债的收益整体在10%,其中欠条价格涨价7.3%,票息大概2.7%)
2
我把这种政策特点和现象叫做“温和去杠杆”!
目前,这种方式大概率在2025年,甚至到2028年(化债节点)都会一直持续下去。
为什么敢这么肯定?
因为高层认为,zf处理手中因投资而产生的债务、让自己轻装上阵的目标,要远远大于自己再花钱砸出个“债务繁荣”——官方定调叫走“高质量发展”,这个口号也喊了好几年了。
而目前从债务处理的节奏看,这件事三五年根本解决不了。
下图是跟地方相关的城头债务情况:

从2019年到2023年,债务新增了20万亿,但收入仅仅增加3万亿。按照城投借钱的平均利率6%(实际比这要高)来算,即便不新增负债,5年内收入是盖不住利息的。
这才是债务化解的困难之处——债务增长远高于其收入增长速度。
所以,处理债务的问题上,目前我们仅仅处于第一个化债阶段,即将高息负债转化为易于管理的低息负债,临时缓解缓解压力。下一阶段,就是怎么将地方举债的平台全面市场化,扭转债务增速大于收入增速的不可持续的局面。
这个阶段一定是债务重组、出清的过程,类似于1998年(注意,一定不要再有城投债信仰了)。
所以在这段时间一定要生存下去,先有筹码,先在牌桌上,等真正的春风到来!
3
基于这判断,我认为接下来我们要做好两手准备。
一手,以锁定长期收益的方式进行防御,目标资产是流动性大于收益性。
这部分资产的选择以国债、地方债、银行债等高流动性资产为核心。时间上尽可能选择更长一些的,这有点儿类似于我们的定期存款,别存1年的,选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存。
根据自个情况,如果很保守单方面这样选也可。
一手,以机动仓的方式踏着政策预期走,博取政策带来的短期超额收益。
这个可以考虑股市、大宗商品、甚至外汇等。
如果整个框架你不懂,那么强烈建议你直接选择储蓄型保险即可,它的底仓大多都是以国债等流动性极好的资产为压舱石,然后少部分资金配置风险资产,属于是两手准备的结合版。
目前我们米宅也有香港储蓄型保险业务,它相对于国内的储蓄型保险还多了两个选择,其一,保单可以选择人民币以外的币种,这个对有外出规划的家庭非常nice,另一个是流动性更好一些,你随时可以更换投保人、甚至转让保单。
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米宅一个机会,相信我,5年之后你一定会庆幸你今天做出的决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