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来到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随着岁末临近,跨年行情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跨年行情是A股市场经典的“日历效应”之一,主要发生在12月至次年3月。

主因在于这段时间里A股基本面数据披露较少,市场处在业绩空窗期,叠加岁末年初往往是重大会议召开的时间窗口,加上在岁末排名压力下机构博弈行为往往增多,在此背景下为跨年行情展开提供了有利环境。

回顾2005年以来A股跨年表现发现,大多数年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跨年行情,差异主要在于启动时间和涨幅:

1、跨年行情启动时间早晚

与上年三四季度行情有关:

若三四季度行情较弱,则启动较早,最早可于上年11月启动,如2006、2008、2013、2020、2022以及2023年,这种情况占比不到三成;

若三四季度行情较好,则启动较晚,一般于次年的1月中下旬甚至2月初启动,如2005、2007、2010、2011、2014、2015、2016、2017年,这种情况占比约为四成;

其他年份在元旦附近启动,占三成左右。

资料来源:Wind、海通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Wind、海通证券研究所

2、最大涨幅均值约23%

从涨幅来看,若以沪深300来刻画跨年行情表现,2005年以来历次行情指数最大涨幅均值在23%,其中涨幅最高的是89.6%(2007年)、最小是5.7%(2014年)。

资料来源:Wind、海通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Wind、海通证券研究所

注:涨幅以沪深300指数来刻画

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跨年行情?

海通证券通过复盘2005年以来历次跨年行情发现:

基本面或流动性改善是触发行情开启的核心因素;政策事件是驱动市场风险偏好抬升的重要力量。

具体而言:

1、经济基本面改善是跨年行情的重要条件

岁末年初市场处在业绩真空期,而经济高频数据对于A股业绩往往具有指引作用,因此这一期间宏观基本面的改善往往助推行情开启。

回顾历次跨年行情,2009、2016、2019、2023年初均是在逆周期政策发力下基本面阶段性企稳回升,这四次跨年行情最大涨幅均值达到26.8%。另外,2007、2010、2017、2021年初的行情则是宏观基本面延续此前的向上趋势。

2、流动性宽松往往直接推动跨年行情启动

临近年末资金需求通常较大,央行通常会加大货币投放规模来平稳市场流动性,所以岁末年初往往宏观流动性的相对宽松。

回顾历次跨年行情,2006、2009、2012、2015、2016、2019、2020-2023年流动性整体较为宽松。

3、年底随着重大会议的召开,

政策催化下往往能提振市场情绪

从政策周期来看,岁末年初是重要会议召开的窗口期,政策事件对股市的提振相对较多,从而推动市场的政策预期持续升温,催化跨年行情向上。

以最近的2023年为例。2022年11月后防疫政策优化逐渐落地,居民生产生活也逐渐恢复,市场对于基本面复苏的预期升温,也推动行情快速展开,这一轮行情最大涨幅为22.1%。

总结一下:跨年行情驱动因素主要是来自于经济基本面、流动性和政策面,而行情的强弱取决于驱动因素的强弱和前期市场环境,多重驱动因素共振往往带来弹性更大的跨年行情。

4、后续要关注增量政策与基本面

行情能否继续向上(升级),接下来应关注增量政策出台和基本面验证情况。

目前来看,我国国内财政支出仍有发力空间,财政部也指出,明年将实施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即将到来的重要会议将对明年经济做出部署,短期可密切关注政策的出台情况。

再往后看,驱动行情进一步深化升级需待增量政策发力支撑基本面回暖。

展望明年,随着后续增量政策逐步出台和落地,我国宏微观基本面有望逐步修复,支撑A股年度中枢抬升。

如果有跨年行情,哪些领域或更受益?

历史上看,市场底部第一波反弹主要源自政策宽松、情绪修复。

由于期间基本面趋势尚未明确,因此前期跌幅大、估值低板块往往会有明显修复。随着基本面逐渐得到验证,业绩支撑下市场中期主线将逐渐明晰,基本面更优的板块或更有机会。

现阶段看,科技制造有政策和技术双重利好叠加,有望支撑其行情展开。

产业周期视角看,当前科技产业正处在新一轮向上大周期中,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各个领域加快落地,或将在未来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政策端看,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通过积极培育高科技含量的战略新兴行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能,预计科技产业仍将是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

此外,并购重组或成为科技公司上市新途径,科技股投资热度有望上升。结合目前我国IPO市场环境,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优质企业有望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快速上市,从而整合产业链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

如果看好科技成长板块投资机会,又苦恼于个股的选择,可考虑通过指数基金布局。

聚焦“新经济”,把握创业板投资机会,融通创业板ETF发起式联接基金正在发行中。

该基金主要投资于跟踪同一标的指数创业板指数的融通创业板ETF,为场外投资者布局创业板指数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工具。

创业板指数聚焦专精特新类成长企业,具备较强的科技属性,在上涨行情里往往展现出较强的弹性,常被视作“反弹先锋”。

创业板指数与可比指数2010年以来走势对比

数据来源:Wind数据来源:Wind

统计区间20100531-20241031

创业板指数的基日为2010年5月31日,2019年-2023年完整自然年度的涨幅表现分别为:43.79%、64.96%、12.02%、-29.37%、-19.41%;2024年上半年-10.99%。

从行业分布看,Wind数据显示,创业板指数成分股重点覆盖了电力设备与新能源、医药、电子、非银金融、通信,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占比高,成长性突出,兼具价值尺度与投资标的的功能。

而且这些行业代表着中国经济转型方向,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增长潜力巨大。

创业板指数中信一级行业权重分布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1031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1031

估值较低,或具备向上修复空间。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31日,创业板指数市盈率(PE-TTM)为33.11倍,处于历史14.31%分位点;相对沪深300PE为2.67倍,处于历史10.56%分位,相对纳斯达克为0.75倍,处于历史9.25%分位。

换句话说,目前创业板指数估值低于历史上85%的时间,或已具备配置优势,存在估值修复的空间,吸引力显著。

主要参考资料:

海通证券《跨年行情启动需哪些条件?》20241130

文中券商观点均节选自券商研究报告,仅作举例说明,不代表本文观点,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与承诺。谨慎投资。指数过去走势不代表未来表现。本材料是作者基于已公开信息撰写,但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作者或将不时补充、修订或更新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该等更新。材料中的内容和意见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结果,不保证所包含的内容和意见在未来不发生变化。本材料在任何情况下不作为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或出售投资标的的邀请。

尊敬的投资者: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出如下风险揭示:

一、依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基金分为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基金中基金、商品基金等不同类型,您投资不同类型的基金将获得不同的收益预期,也将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一般来说,基金的收益预期越高,您承担的风险也越大。

二、基金在投资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既包括市场风险,也包括基金自身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合规风险等。巨额赎回风险是开放式基金所特有的一种风险,即当单个开放日基金的净赎回申请超过基金总份额的一定比例(开放式基金为百分之十,定期开放基金为百分之二十,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特殊产品除外)时,您将可能无法及时赎回申请的全部基金份额,或您赎回的款项可能延缓支付。

三、您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四、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五、材料中展示的基金(以下简称“本基金”)由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基金管理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约定申请募集,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许可注册。本基金的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已通过中国证监会基金电子披露网站【http://eid.csrc.gov.cn/fund】和基金管理人网站【www.rtfund.com】进行了公开披露。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本基金没有风险。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