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资管风铃)

作者:辛依

60年前,时任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研究开发实验室主任的戈登・摩尔接到了一次约稿,《电子学》希望他能够贡献一篇文章,展望未来十年半导体元件的发展。

摩尔梳理数据后得出一个惊人发现——从首枚芯片诞生起,每18至24个月的晶体管数量将会达到上一代的2倍。

深刻改变后世的摩尔定律由此诞生。

从个人电脑到智能手机与可穿戴设备,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和如今的AI大爆发,摩尔定律的影响几乎贯穿了整个信息产业革命。

提出摩尔定律的3年后,从仙童半导体辞职的戈登・摩尔获得了一笔来自硅谷投资人亚瑟・洛克的250万美元力挺,与前同事罗伯特・诺伊斯共同创办了如今PC时代的半导体行业龙头。

成立不久后,存储器、微处理器等芯片新产品的大卖将英特尔逐渐推向了个人电脑时代的半导体王座,而洛克们早期对未来半导体明星的投资更是在十余年内斩获了数百倍回报。

事实证明,许多重要科技树点燃所催动指数级产业进化速度,不仅将极大的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还会给市场酝酿巨大的投资机会。

类似的历史剧目正在一个新领域中悄然上演,这正是如今备受瞩目的机器人产业

刚刚落地于北京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所聚集的200多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而更早前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也对视触觉传感、具身智能所掀起诸多讨论。

机器人产业链正在加速成为不断进化的AI大模型与持续规模化提效的电机、传感器、减速器等自动化工业集群之间软硬件的共识交汇点。

正如摩尔定律60年来带来的信息科技产业的巨大变革与社会财富增值一样,AI技术基于机器人所实现的物理化落地与升级,正在迅速发展成为有望开启下个世代巨大投资机会的核心驱动力,乃至掀起一场面向未来经济变革的浪潮。

01

重返物理

当下的机器人产业,确实正处于一个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前夜。

2025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营业收入同比激增27.8%,其中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分别增长达35.6%、25.5%,中国则连续12年稳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不少机器人企业也迎来了销量的“爆单”。

例如乐聚机器人一季度订单同比增长2倍,众擎机器人计划小批量推进 1000 台人形机器人的落地交付,深圳一家头部机器人企业的 Walker S 已获得超 500 台意向订单 ,许多供应链企业订单也获得大幅增长。

更受到关注的,是依托于具身智能发展的人形机器人想象空间

8月9日,在题为“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 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行将上市的知名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提出,机器人未来能够像人一样做很多事情。

“快可能2至3年有明显进步,慢可能3至5年”王兴兴给出的时间表,同时表示:大概率不会超过10年

“未来几年,全行业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每年翻番都是很有可能的。”王兴兴说,“甚至可能未来2至3年突然一年出货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也有可能。”

背后原因,恰恰在于关键技术的突破。

正如摩尔定律生效的关键触发起点是1955年光刻技术的问世,让人类在微小芯片上集成更多晶体管成为可能,随后高绝缘材料、防漏涂层、结构改造等技术的迭代,最终让半导体行业开启了指数级增长。

其实3年前的2022年,王兴兴都还是人形机器人的坚决反对者,但直到ChatGPT的横空出圈与潜在市场需求,成为了他更新了原有看法的拐点。

如今催动具身智能落地与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最大变量,正是AI大模型的快速进化。

OpenAI公司CEO山姆·奥特曼对此曾预言:全球人工智能运算量每隔18个月翻一番

今天AI技术在训练量不断增加下的指数级强化,确实有可能拓展物理世界与具身智能的能力边界。

感知层面,AI模型与传感器的搭配让机器人拥有更敏锐的感官,足以让人形机器人快速认知各类物体、周边环境;

对语音语义的更精准识别,则能够帮助其有效捕捉人类指令,实现与人类作业相关的互动;

决策规划层面,AI将赋予机器人“聪明大脑”,帮助其解决更多路线规划、任务执行等复杂问题。

与此同时,许多硬件技术的规模化与成熟,同样在成为机器人行业的催化剂。

例如伺服电机、减速器、丝杠等传动元器件的持续升级,增强了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光学、声学传感器的迭代,强化了机器人与外界交互的感知能力;能量密度不断提高的电池创新,改善了机器人的续航时间和工作效率。

王兴兴认为,目前机器人行业状态类似于ChatGPT出圈前的1至3年,已经发现方向,但还缺少成熟产品。

如果说从摩尔定律到AI大爆发的60年,是人类通过对物理微观世界晶体管密度的极致利用,最终点燃了属于数字世界的智能化“涌现”。

那么Physical AI正处拐点上的今天,机器人产业则有可能成为大模型指数级进化,进而改造物理世界的一场反哺。

02

雪坡起点

不久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一枚驱动经济的全新引擎。

毕竟摩尔定律会受制于硅原子直径和量子隧穿效应而逼近单位制程极限,但AI反过来对物理世界的无限改造潜力,更可能引领人类进入一个上限更高、难以预测天花板的快速发展期。

行业加速驶入成长雪坡后,所蕴含的巨大投资机会正在持续发酵。

截至8月8日,万得人形机器人指数、万得机器人指数年内累计涨幅已分别达41.9%和29%,而业内有关行业短期过热的警惕也在形成。

不过每当科技树的非线性增长启动时,往往也是主动权益基金争取更多阿尔法的良机。

不仅如此,AI与机器人之间的共振提速,正在被更多投资人所关注

二季度末,中欧基金科技战队的基金经理钟鸣欣喜地发现,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的迭代速度在大模型的加持下正在加速上行。

Physical AI是进入物理世界、改变物理世界的 AI,他们将实现 AI 与人类生活的有机融合,不只是会思考会分析的大脑,将会劳动、会作业。

钟鸣认为,行业三项底层技术的拐点,正在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推力:

一是大脑构建,即大语言模型的出现,标志着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层面难题取得突破;

二是小脑渐成——人形机器人“小脑”问题也在虚拟仿真、强化学习等模型的迭代下不断进步;

三是实践层面,基于智能驾驶赋能,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常使用VLA训练机器人。

在其看来,人形机器人不是赛道,是“新的物种”

在上半年的持仓中,钟鸣管理的中欧内需成长、中欧盛世成长等产品中就涵盖人形机器人相关标的,而从事投研14年以来,汽车、机械为代表的大制造和家电、互联网、传媒为代表的泛消费领域一直是钟鸣长期跟踪数轮行业周期的领域。

截至731日,钟鸣执掌时间最久的代表作中欧内需成长A近一年回报已达55.69%,同类排名前8%129/1830),同期业绩比较基准18.95%,中证机器人指数涨幅为46.11%

2023年915日接手以来,中欧内需成长A在钟鸣管理下实现了累计35.28%的累计收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10.56%,中证机器人指数涨幅为13.49%

对于未来方向,钟鸣保持出了对中国企业能在AI撬动机器人产业过程中获得巨大成长的乐观。

中国的产业集群优势突出,龙头企业创新不断,我们的土壤中有机会诞生全球级别的龙头。”钟鸣指出。

但在把握更大赔率机会的同时,钟鸣同样重视持仓行业的安全边际。

例如针对AI有较大影响的智能汽车行业,钟鸣认为:“行业整体贝塔有所减弱,必须更加注重选股,需要不断提升对企业竞争能力的认知和理解,挑选出能够突出重围跑出来的公司。”

8月18日,由钟鸣操刀的中欧制造升级混合发起式基金(A类024647,C类024648)将正式启动募集。

该产品将瞄准AI技术与高端装备的融合带来的新增站点,把握细分领域景气度高、技术突破引领的结构性增长空间,并力争在制造升级相关的人形机器人等高成长行业挖掘“从0到1”的投资机会。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