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华为车BU将成立新的技术开发部,研发一段式的端到端大模型。华为车BU从感知部门、规控部门抽调了一批天才少年,来组建新的技术开发部。技术开发方向上同时瞄准了端到端和大模型。

这是华为车BU凝聚技术精英迎战端到端。

目前华为车BU和国内其他头部玩家一样,都是把两段式端到端量产上车。一段式端到端的研发难度要比两段式的大很多,目前大家都面临一段式端到端研发和量产的挑战。这也是头部玩家们在端到端上竞争比拼的焦点。

目前在端到端的竞争上,并没有像无图开城一样呈现明晰的竞争格局。

在无图开城的竞争上,存在很清晰的竞争格局,谁做的早和做的快成为胜负手。华为和小鹏是第一梯队,两家在23年独占风骚遥遥领先其他玩家。然后是第二梯队的理想蔚来,再后面是第三梯队的Other玩家。

在端到端上,出现的则是混战的状态,并没有明显的先后梯队的格局,大家几乎是一夜之间全端到端了。

这和各家的竞争策略转变有关系。经过无图开城这一战,各家都明白了现阶段的智驾是营销大于实际性能体验,先做出来打营销牌比做的好更重要。所以,在端到端上,大家都非常激进的“争先恐后”,而且不仅高阶上做端到端,连低阶L2都要端到端。

所以,目前阶段在端到端上,国内市场上各家的竞争很“焦灼”,没有明显的拉开档次。即使对于华为这样的超级玩家,也没有做到脱颖而出。

不过,一位业界朋友表示,今年是端到端的1.0阶段,初步的把手写规则的感知和规控神经网络化。明年就会正式进入端到端2.0阶段,到时候就看谁先推出新的模型、谁先量产上车,谁就能脱颖而出成为端到端的“遥遥领先”。

从技术路线切换的进程上来看,24年相当于是从手写规则向端到端转型过度,各家公司都要完成调整组织架构、建立起端到端研发的基础设施(数据、算力)。24年完成转型过度打好基础,25年就到了奔跑发力的节点了。

25年,到底谁会成为端到端的“遥遥领先”,我们拭目以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