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全病程管理”的先锋企业微脉医疗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后,市场看到的并非一个光鲜的医疗科技独角兽,而是一个被多重困境包围、挣扎求生的挑战者。

其41亿元的估值背后,是“对赌协议”高悬头顶,上市已成“续命”之举的紧迫现实。其主营业务增长显露疲态,三年累计亏损超7.5亿元,造血能力严重不足。

尽管公司极力讲述“医疗+AI”的前沿故事,但急剧萎缩的研发投入与仅有0.71%的市场占有率,让这个故事显得苍白无力。

在众多明星资本加持的光环下,微脉医疗此次冲刺港股,更像是一场用概念对抗现实、用IPO赌未来的高风险博弈。

业务增长乏力,三年巨亏7.5亿元

微脉医疗将自己定位为“中国最大的患者导向的AI赋能的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其商业模式围绕全病程管理服务、医疗健康产品销售以及保险经纪服务三大核心业务构建。其中,与全国157家医院深度绑定、提供从诊前到康复全程管理的服务是其绝对的业务核心,贡献了超过七成的总收入。

从营收数据看,微脉医疗过去三年实现了一定增长。其收入从2022年的5.12亿元增至2024年的6.53亿元。但这看似稳健的增长背后,是增速的急剧放缓。核心业务全病程管理业务收入增速从2023年的10.46%降至2024年的个位数。同时,受“报行合一”政策影响,保险经纪业务收入在2024年同比大幅下滑近四成。唯一保持较快增长的医疗健康产品销售业务,虽然增速可观,但其12.1%的毛利率甚至低于普通药店,难以承担起盈利重任。

比增长乏力更严峻的是持续的巨额亏损。2022年至2024年,微脉医疗分别亏损4.14亿元、1.50亿元和1.9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7.57亿元。即便剔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等非经营性因素,其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依然存在,2024年仍有3020万元。这意味着,公司在经营层面尚未实现真正的自我造血。

亏损的根源在于其商业模式的内在缺陷。一方面,微脉医疗的业务高度依赖于公立医院的合作,这种“附庸式”的重资产模式虽然保证了服务落地,但也意味着公司需要将大部分收入分给医院和医生,导致整体毛利率长期在20%左右的低位徘徊。另外,为了维持与医院的关系并获取用户,公司不得不投入高昂的销售及分销开支,三年累计达4.28亿元,严重侵蚀了本就微薄的利润。

尽管近年来公司通过大幅削减销售、行政乃至研发费用来收窄亏损,但这终究是“节流”而非“开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商业模式的盈利难题。

对赌协议倒逼,737%负债率下的“续命之旅

比持续亏损更致命的,是悬在微脉医疗头顶的“对赌协议”利剑。这把剑,让本次IPO从一次主动的资本扩张,演变成了一场被动求生的“续命”之旅。

微脉医疗自成立以来,历经六轮融资,引入了IDG、百度资本、源码资本等十余家知名机构。这些融资在为其提供发展弹药的同时,也埋下了“雷”——附带赎回权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根据协议,若微脉医疗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如2026年7月7日起的三年内)成功IPO,或IPO失败,前期投资者有权要求公司赎回其持有的股份。

这笔潜在的赎回义务究竟有多庞大?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末,由这些优先股形成的“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达19.84亿元。这笔巨额负债直接导致微脉医疗畸高的资产负债率,2024年一度达到惊人的737.62%。

面对这根随时可能断裂的“资本绞索”,微脉医疗的现金储备却捉襟见肘。截至2024年底,公司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3614万元。更糟糕的是,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2024年仍净流出3950万元。这意味着,微脉医疗不仅没有足够的现金来覆盖这笔天文数字般的赎回债务,甚至连维持日常运营都依赖于外部融资。

如此背景下,赴港上市成了微脉医疗唯一的出路。只有成功上市,才能将这些优先股自动转换为普通股,从而消除这笔巨额的账面负债,化解迫在眉睫的兑付危机。因此,这场IPO的核心目的,与其说是为业务发展募集资金,不如说是为了修复资产负债表、避免因触发对赌协议而陷入破产清算的绝境。

资本市场的残酷性也在此刻显现,早期投资者经纬创投在IPO前夜(2025年5月)将所持股份清仓转让,这一“胜利大逃亡”无疑向市场传递了极其负面的信号,也为微脉医疗的上市前景蒙上了阴影。

“医疗+AI”故事:是画饼充饥,还是真材实料?

面对惨淡的财务数据和巨大的资本压力,微脉医疗将“AI”作为其IPO故事的核心叙事,试图以技术前景来打动投资者。公司在招股书中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其自主研发的CareAI平台、国内首个健康管理大语言模型CareGPT以及健康管理智能体CareAI,将自己塑造成“以AI为核心驱动的行业颠覆者”。

然而,这个AI平台在现实面前漏洞百出。最具有讽刺意味的,莫过于公司研发投入的“腰斩”。招股书显示,微脉医疗的研发开支从2022年的8066万元(占收入比15.8%)骤降至2024年的2981万元(占收入比4.6%)。在AI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今天,当所有科技公司都在重金押注大模型研发时,微脉医疗却反其道而行之,研发投入甚至远不及销售费用的零头。

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资源配置,与其标榜的“AI核心驱动”定位形成了巨大反差,让人不得不怀疑其AI故事的真实含金量。

从技术层面看,微脉医疗的AI护城河并不牢固。招股书坦承,其CareAI平台是基于第三方提供的大型基础模型所建立,公司无法控制基础模型的架构、参数及更新。这意味着微脉医疗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缺乏自主可控的底层能力,一旦外部供应商合作生变或技术迭代滞后,其所谓的AI优势将瞬间瓦解。

环顾四周,竞对早已在AI医疗领域重兵布局。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巨头依托集团资源,构建了强大的技术和数据壁垒。即便是讯飞医疗这样的垂直领域玩家,也拥有科大讯飞深厚的AI技术积淀。相比之下,微脉医疗无论在研发投入、技术自主性还是应用生态上,都难言优势。其所谓的AI服务,在功能上与市面上其他AI大模型提供的报告解读、健康咨询等服务也并无显著差异。

当AI故事缺乏持续、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作为支撑时,它就只能沦为资本市场上的“行为艺术”。微脉医疗的“医疗+AI”叙事,更像是在为41亿元估值寻找一个合理的注脚,而非公司长期战略的真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