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滥施关税,苹果正陷入逆全球化夹缝中
特约评论员 陈白
随着这一轮美国发起的全球关税战进入胶着状态,最后的赢家是谁暂时未有结论。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许多曾经高度全球化的科技公司,将受到巨大影响。自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公布所谓的“对等关税”方案以来,苹果的股价从223.8美元跌至172.4美元,短短四天内市值蒸发超过7700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超5万亿元,一度甚至失去全球市值第一位置。
不过,随着美国宣布暂缓关税的消息,4月10日盘中苹果大涨,夺回市值王座。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对于苹果公司的担忧就此停止。相反,对于苹果这样一个稳坐多年全球第一位置的超级科技公司来说,真正的挑战,可能才刚刚开始。
近日,自“对等关税”发布之后,有关苹果提价的消息就被消费者热议。据央视新闻报道,苹果制作一部手机成本大约580美元。但在美国宣布对华加征的所谓“对等关税”后,增加的税额将达到296.86美元。据摩根士丹利预测,这一轮关税成本给苹果公司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每年330亿美元。近期,中国的苹果供应商频频发声,相关表态显示制造环节并不承担关税成本。
一面是不断上升的制造成本和流通成本,另一面是可能并不愿意接受涨价的终端消费者。苹果正在陷入逆全球化的夹缝之中。对于中国的一些果链企业而言亦是。一方面,客户可能会要求将部分出口美国的产品移到相对关税比较低的地方,这会带来一些挑战。另一方面,若关税差异达到客户不能接受的程度,转移压力是平均传导的。
近些年来,伴随着关税壁垒而来的逆全球化浪潮不断加剧。回过头看,苹果公司几乎可以说是上一轮开放协作的全球化王冠上的明珠:整合了全球产业链、在全球销售的模式,为苹果这一类的全球化大公司提供了丰富的利差空间;当然,制造业的布局在中国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而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消费者也享受到了中国制造业的红利。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启者,苹果在软件上构建了基于iOS的全球创新生态,而在硬件上,基于苹果生长的“果链”,几乎把全世界链接在了一起,特别是中美之间也因为“果链”的存在变得更加紧密无间、难舍难分。在全球化处于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的状态时,这几乎是亚当·斯密理想中的国际化分工模式;但当美国滥施关税时,这样的商业故事,也就注定会变成无本之木。这对于苹果公司的长期市值来说,才是最大的影响所在。
更值得忧虑的问题其实不止是苹果一家公司。苹果仅仅只是上一轮全球化生产贸易的最典型代表之一而已,且不说果链上生长的无数的大中小企业,在苹果之外,还有无数的基于过去全球化贸易思路而生长的各行各业的巨头们。他们完全是基于市场的逻辑在全球配置生产要素,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市场之间的交易是顺畅的,有规则的。
但当美国滥施关税时,反而是美国一些全球化布局的商业和公司受害。美国的混乱关税政策或许暂时可以不计后果,“梭哈”之后又朝令夕改,但商业的基石是交易的契约精神,如今这样的缺乏稳定预期、毫无基本契约可言的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将会使得商业和交易变得无所适从。
而进一步来看,当市场和商业成为了主要的受害者,其实平摊这种任性的贸易战争的最终成本的,是美国的普通消费者。因为公司的存在和产品的定价,上连接着无数的就业岗位,下关系着无数的消费者。
但遗憾的是,美国政府的关税战仍未按下休止符。今天回过头来看,当科技、商业和全球政治经济正在变得日益密不可分,对于这些科技巨头来说,留给他们的选择空间,未必足够多。
商业是贸易的原因,也可以成为贸易战的缓冲地带。从捍卫开放包容的全球化未来角度来说,美国的科技大公司们,都应当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