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 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化答卷

近日,中国银行发布2024年度业绩公告,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资产总额35.06万亿元,同比增长8.11%;营业收入6301亿元,同比增长1.16%;实现净利润2378亿元,同比增长2.56%。同时,中国银行公告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10股普通股派发现金股利1.216元(税前),全年累计派发现金股利达713.60亿元人民币(税前)。

过去的2024年,全球经济形势充满挑战,国际市场波动频繁,国内经济处于结构性换挡深化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银行凭借前瞻性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全球化、综合化、数字化协同布局,保持了稳健增长,并在跨境业务和数字人民币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展现了作为全球化金融机构的战略定力与转型效能。

营利双增、高质量发展

在2024年报中,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对该行去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中国银行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全球化优势和综合化特色,对标宏观政策部署和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持续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便利性、可得性,各项工作稳中有进,经营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4年中国银行工作亮点不少,其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间接参与者数量均位居同业第一。在全球34家人民币清算行中占据16席,办理跨境人民币清算1313.83万亿元,增长40%,保持全球领先。

主要财务指标上,中国银行2024年净息差为1.40%,较银行业平均水平(1.25%)高出15BP;资产质量和信贷成本保持稳定,不良率1.25%,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0.60%,较上年末提升8.94%。

图源:中国银行2024年年度报告

图源:中国银行2024年年度报告

进一步看,2024年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达18.76%、14.38%、12.2%,较上年末分别上升1.02%、0.55%、0.57%,风险抵御能力增强。

图源:中国银行2024年年度报告

图源:中国银行2024年年度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金融业务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中国银行积极推动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的发展。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银行向10.29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了1.91万亿元的授信支持,推动科技金融高站位规划、高标准服务和高质量发展。同时,中国银行持续加快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推动高质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科创基金。

在绿色金融领域,中国银行通过多点协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提供五大类数十项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覆盖存款、贷款、债券、消费等多领域。以某国家级绿色工厂为例,中国银行通过“碳减排挂钩”这一创新贷款产品支持其绿色升级,助力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实现节能降碳与融资成本双降。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境内绿色信贷余额折合人民币40,707.5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1%。

2024年,中国银行的高质量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多年来在战略布局和管理创新上的精益求精、在业务结构上的优化调整以及风险控制上的严苛坚守。在该行召开的2024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行长张辉指出,“2024年,我们面临低息环境,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全力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准确把握市场机遇,扎实推进降本增效,集团营收、税后利润都实现了增长,交上了一份稳中有进的答卷。”

国际化竞争力不断提升

近期,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建设总投资约100亿欧元的一体化生产基地,这是中国首个外商独资大型石化一体化项目。中国银行作为项目独家协调行,为项目成功筹组400亿元人民币银团贷款,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和簿记管理人,协助巴斯夫集团成功发行首笔熊猫债,资金将用于项目建设,保障项目资金需求。巴斯夫项目可以被视为中国银行全球化能力的典型案例。

根据年报,中国银行全球化业务发展稳健有序,价值创造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末,境外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余额5,891.0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6.70%。全年实现利润总额9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4.75%,对集团利润总额的贡献度为22.33%,提升3.12%。

跨境人民币结算作为中国银行全球化布局的核心优势之一,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格局,依托跨境人民币支付体系,稳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24年,中国银行境内机构全年累计办理国际结算业务4.0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0.51%;境内机构全年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16.18万亿元,同比增长26.27%。

中国银行还发挥其外汇外贸专业优势,持续完善跨境电商结算产品“中银跨境e商通”,为外贸新业态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数字金融服务,全年交易额8,133.27亿元,同比增长39.82%。

中国银行在跨境贸易金融服务领域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这不仅有助于巩固中国银行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市场影响力,也为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跟进公司授信项目超1200个,累计授信支持逾3720亿美元。

这些成果显示了中国银行在国际融资市场中的参与深度,也体现了其在全球金融服务中的关键角色。通过为沿线国家提供融资支持,中国银行深化了与多国经济的合作,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力量,也为自身业务拓展提供更多机会。

尽管外部环境复杂,跨境业务依旧是中国银行全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加快海外布局,特别是在风险较高的市场中,得益于其灵活的战略调整能力以及跨境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了市场结构的优化,风险获得合理分散。随着全球经济重心的东移,中国银行的全球化布局有望进一步深化,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也将愈加稳固。

综合化运营,数字化赋能

综合化与数字化正成为中国银行体系发展的重要驱力。综合化特色战略的实施,让中国银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构筑了生态闭环,从涵盖股权融资、信贷、债券、保险、租赁等传统业务,延伸至资管、财富管理等新兴领域,形成完整服务矩阵。特别是在公司金融与零售金融的深度融合上,中国银行实现了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效应。二者融合在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不同客户群体的吸引力。

同时,数字化资产管理、养老金服务等新兴业务的推出,则是其综合化战略中的新亮点,藉此进一步实现了中国银行不同业务板块的互为支撑、协同共赢。

例如,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中国银行作为唯一贷款牵头行,提供了全周期金融服务。

借助跨境理财通和“港车北上”等政策,中国银行利用全球化和综合化优势,提升产品多样性,为三地居民提供高效、精准的金融服务,并在广东、深圳、香港和澳门的机构合作中,成功获得首批跨境理财通业务办理资格,保持市场先导地位。

同时,中银集团保险联合中银香港和中银保险推出“港粤通”汽车保险,为“港车北上”提供保障,支持广东与澳门中行合作推出“一站通”和粤澳共享贷等产品,助力琴澳一体化发展。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袭来,中国银行的综合化、全球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力度、覆盖前中后台的数字化转型,从传统的线下业务到线上服务,数字化战略已经渗透到中国银行业务体系的各个层面。

中国银行在加速数字人民币普及应用的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不断推动业务模式创新。人工智能的运用,作为中国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环,目前已覆盖智能风控、精准营销等3000余个场景。借助大数据和AI技术,中国银行在贷前、贷中及贷后的风控管理中实现了全面智能化,有效提升了不良贷款管理的精确度。

综合化服务和数字化赋能,为中国银行构建了宽广的“护城河”。通过综合化特色金融服务与数字化降本增效的有效结合,以及多领域的智能化风险管理体系“护航”,共同推动了中国银行在全球复杂的金融环境中走得更远、更快、更稳。

“义利并重”经营哲学

2024年中国银行以713亿元的现金分红,充分展现了其在稳定回报股东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持续分红方案不仅展示出中国银行对投资者长期价值回报的承诺,也体现了“义利并重”的经营哲学。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银行通过兑现“与投资者共享成长”的承诺,展现了其经营的韧性和稳定性。

中国银行的分红政策具有三重意义。首先,通过近年来保持约30%这一较高水平的分红比率,建立了清晰的回报机制,帮助价值投资理念在市场中“生根发芽”;其次,以2024年业绩为例,在净利润2378亿元基础上实施713亿元的分红,展现出中国银行强大的资本创造力,在保持良好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同时,实现股东回报与资本补充平衡;更重要的是,大手笔分红的背后,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银行国际化视野下的投资者关系管理。

胜马财经认为,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理念的兴起,中国银行通过稳定分红、绿色金融、数字转型等一系列“组合拳”,定义了国有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713亿元分红背后是“源于实体、服务实体、反哺实体”的闭环,彰显了新时代金融央企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也体现了中国银行作为全球化金融机构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