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鹅可能要被大股东卖了
7月10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消息称,贝恩资本考虑出售其在加拿大鹅Canada Goose的部分或全部持股,正在与顾问合作,评估潜在买家的兴趣。
加拿大鹅在2013年被贝恩收购,2017年上市,股价曾在2018年创下70美元纪录。2022年以来,股价持续下滑,一度处于10美元以下;近期回升至14美元,市值约为13.6亿美元。
股价的背后,是近年来公司面临着奢侈品市场疲软、批发订单减少、竞争激烈等问题。公司在2023财年投资者日曾定下宏伟目标:2028财年收入达到30亿加元,目前来看进度不佳,2025财年收入为13.484亿加元。
2026新财年已从4月1日开始,但公司暂未提供任何财务指引,因为全球消费环境不确定,且距离冬季销售旺季还有数月时间。
悬而未决的关税也是原因之一,公司在加拿大运营着七家工厂,几乎所有的羽绒服产品都在加拿大生产,在全球拥有74家门店,美国、中国、亚太地区是主要销售市场。中国市场占比约为30%。
贝恩的出售讨论仍处于早期阶段,交易不一定会发生。
前世今生
加拿大鹅从御寒服饰跻身奢侈品行列,发生在最近20多年,是一桩经典的营销案例。
1957年,波兰移民Sam Tick在多伦多的一家仓库里创立公司Metro Sportswear,生产工人阶层的御寒服饰。80年代,人们在地球上最冷的地方穿着他们的大衣,抵御极寒低温。
在南极考察站,这些大红色羽绒服很显眼。1982年,加拿大人穿着它登上过珠穆朗玛峰,产品在专业领域树立了口碑。
营销上,公司数十年来坚持为在极寒地区工作的摄制组提供服装赞助。2004年,加拿大鹅在《后天》等影片中亮相荧幕,许多明星也会在日常穿着加拿大鹅,极具辨识度的logo出现在各种街拍中,种草了普通人。
经营的转折发生在2013年。那年波士顿严寒,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贝恩资本的消费品负责人科顿发现,街上许多人都穿着枫叶加极地冰冠标志的大衣,他不知道那是什么品牌。碰巧,有加拿大投行联系他,希望为一家多伦多的小型冬装企业寻求资金,公司叫Canada Goose,想走出加拿大。
科顿才把产品和公司对上号,迅速飞去多伦多谈判。本来创始人家族只想出售少部分股权,谈判数月后,贝恩资本说服了对方,收购了70%的股份,创始人家族保留了少数股权。
贝恩资本加持下,加拿大鹅开始大举扩张:第一家实体店2016年在多伦多开业,第二家落户纽约,2018年进入中国。
2001年,创始人孙辈Dani Reiss(27岁)被任命为公司CEO,直至今日。当时公司年收入仅为200万美元,他面临着混乱的局面,产业大转移,同行生产线纷纷迁往亚洲。权衡之下,他坚持生产线继续留在加拿大,至今本土生产占比仍达75%。
Dani Reiss那时有三种名片,一个头衔空白,一个是营销经理,一个是国际销售经理,没有一张印着CEO头衔。
Reiss期望消费者会为精心制作的产品支付高价,但最初,出于利润率考虑,他们在北美的零售商都犹豫不决。
幸运的是欧洲零售商做到了,消费者接纳了它,将来自寒冷之地的羽绒服视为专业产品,没有质疑它的高定价,就像认可瑞士出产名表一样、认可了加拿大的羽绒服。
Reiss有一次到欧洲出差,在一家精品店发现自家产品被摆在了Prada外套和Gucci夹克之间,大喜,坚定了做精品服饰的想法。
慢慢地,加拿大鹅在欧洲的成功涓涓细流一样传回北美,北美零售商意识到可以将它作为奢侈品进行营销,开始在高端百货商店占据一席之地。逐渐地,品牌护城河形成,这意味着更自由的定价权,可以提高价格、减轻成本压力。
加拿大鹅和老对手Moncler的发展轨迹有相似之处,都诞生于50年代,一个在加拿大,一个在法国(现在总部在意大利);都是在2000年之后被现任股东收入囊中,开启了从小众功能服饰向奢侈品的教科书级转变。
两者也有着相似的增长框架,核心是增加直接销售DTC比例(通过自有门店和电商),在地理上扩张(特别是在亚洲和中国),扩大产品范围,除了羽绒服,产品还延伸到其他服饰、配饰、鞋靴,将销售时段从秋冬季拉长至全年。
从欧洲到亚洲
加拿大鹅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是在2018年,不同于其他市场与分销商合作模式,加拿大鹅在中国依靠直接销售DTC模式。曾经的多伦多小冬装厂把1000多美元的羽绒服卖给了这里的中产阶层。2018财年,公司收入为5.91亿加元。
在畅销的2021年秋冬季,分析师会议上,CEO Dani Reiss夸赞中国市场DTC业务强劲,“我们在每个地区都呈上升趋势并表现良好,中国市场DTC成绩出众,与上年相比增长了86%。”
CEO Dani Reiss认为,在中国与其他奢侈品牌相比,加拿大鹅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大有可为,迫切想深化中国及亚太地区业务。
2021年,加拿大鹅鞋靴上市,定价4500-7000元,羊毛长袜定价在500-1000元。管理层不断拓展品类,除了靴子,还有眼镜、行李箱、家居品……从高级御寒服饰品牌到奢侈品生活方式品牌转变。
2023年2月,加拿大鹅在多伦多举办投资者日活动、宣布下一步规划:随着类别和覆盖地域范围扩大,公司预计到2028财年销售规模增加一倍以上,增至30亿加元(约合22.3亿美元、152亿元)。
但竞争环境变幻莫测,一方面,加拿大鹅在羽绒服领域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有Moncler、始祖鸟等高端品牌,向下,还要与The North Face等运动户外品牌竞争。宏观环境不景气时,一部分中产捂紧钱包。2023财年,加拿大鹅收入仅增长了2.6%。
另一方面,尽管直接销售DTC渠道实现了增长,但批发渠道降速过快。如果公司无法再次刺激批发需求,整体销售有萎缩风险。
2025年全年,加拿大鹅收入为13.484亿加元,按固定汇率计算下降1.1%。而2024财年,公司收入增长了9%。分渠道来看,DTC收入全年增长2.6%,批发收入下降18%。
这一年DTC同店销售额,北美增长4%,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下降7%,亚太地区下降10%。大中华区和英国的客流量因消费情绪低迷而放缓。2025财年第四季度(2025年1月-3月),大中华区收入为1.386亿加元,同比增速回落到7.9%(固定汇率基础上4.5%),与四年前86%的增速相差甚远。
2025财年全年,公司调整后息税前利润EBIT为1.714亿加元,稍低于2024财年的1.718亿加元,也低于管理层的规划。好消息是全年毛利率达到69.9%,比上一财年高110个基点。
发展降速过程中,管理层频繁更迭。2021年,加拿大鹅挖来了Paul Cadman担任亚太地区总裁,他有30多年奢侈品管理经验,曾供职于菲拉格慕、宝格丽、雅诗兰黛;2023年离开。
2022年,来自登喜路的高管李子厚被任命为中国区总裁;2024年2月,来自沛纳海的高管程腾宽接替了他;2025年6月,来自Zara的谢霖上任。
掌管全球销售的高层也换人了。2025年1月,前Stella McCartney首席营销官Judit Bankus加入公司、担任销售高级副总裁。她筹划进行价格调整,对新品进行“更具战略性的定价”。同时,公司把2026财年的资本部署重点放在巴黎和米兰,预计那里能长期保持高回报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