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电商江湖上演行业格局重构,拼多多交出半年答卷。

8月25日,拼多多发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拼多多本季度营收增速放缓至7%,单季营收1040亿元;经营利润257.93亿元;归母净利润约307.54亿元。

“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我们仍然致力于长期价值创造而非短期业绩。随着我们加大投资,盈利能力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波动,但本季度的业绩并不代表未来的盈利趋势。”在拼多多的业绩交流会上,拼多多集团董事长兼联席CEO陈磊的表态,阐释了平台对长期价值的执着。

拼多多集团执行董事、联席CEO赵佳臻透露,在商家及产业遭遇挑战的关键时刻,拼多多仍持续加大投入反哺产业生态,护航商家穿越周期。

今年4月,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计划,这也是电商行业首次“千亿级别”惠商行动。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下,平台生态效用也持续显现,产业侧加快实现新质转型,用户侧的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供需两侧都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今年9月,是拼多多自2015年创业的第十个年头。回溯十年前,中国的零售市场还是以“控货+流量”的逻辑为主流,但拼多多管理层在线上创业时,却在实践中看到了“普惠+人为先”的未来,这是拼多多的初始基因,也为其后续成长奠定了基石。

十年以来,电商江湖风云变迁。各大平台从同质化竞争,逐步转变为差异化的精细运营,从流量经营转向价值共生。从农产品赛道起步的拼多多,一直在打破电商既有格局,与中国无数传统商家和产业带一起,寻找新机遇。


·河西走廊牧民拆开从拼多多网购的发电机。陈蕾/摄

变“土”成“金”

当淘宝、京东占领了城市上空,诞生于摩登都市上海的拼多多,却一头扎进黄土地,把互联网的风带到了丰沃的田野山头。

创立十年,拼多多一直在做“腿上有泥”的新电商,帮农产品打开销路,让农民富起来,是拼多多的使命之一。

赵县的雪花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以前电商没有发展起来时,我们这边的梨滞销很严重,卖不出去就便宜处理。”刘士诚,是河北赵县的一名普通果农,家中有约100亩梨园。早在两千多年前,赵县雪花梨就因其果肉洁白如玉、带有独特的冰糖味与怡人香气,而成为进贡珍品。

对于刘士诚和赵县的果农们来说,这本应是丰收的保障,但是在线上渠道并不发达的年代,雪花梨的销售只能依赖传统批发市场,销路极为单一。30多斤一箱的梨,常常一箱就挣几块钱,满满一大车,利润却微薄得可怜。一旦市场行情不佳,滞销的梨只能以极低的价格贱卖给小工厂,制成梨汤。

而在2020年,刘士诚入驻拼多多,局面彻底扭转。今年,还没到雪花梨销售高峰,刘士诚自家100多亩梨田的产量很快售罄,“不够卖我们就开始从村里其他农户收,上市时节,我们一天销量近6000单。”

而同县的赵宁比刘士诚更早“触网”,也是赵县第一批拼多多商家。赵宁回忆道:“以前要是经销商突然不来,那漫山遍野的梨就只能烂在地里,一年的心血白费。现在只要能上平台的活动,短短几天就能卖出几万单,快速帮农户把辛苦一年的成果变现,解决了大难题。”

2017年就与拼多多携手的赵宁,也明显感受到,平台政策支持力度正大幅提升。今年第二季度,依托“千亿扶持”计划,拼多多启动了“2025多多好特产”专项行动,加码水果、海鲜、蔬菜、肉类、农副加工产品等品类的扶持,深入全国各大农产区,探索农货上行新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的新质转型。

赵宁也吃到了甜头,“现在,平台对雪花梨的规格、糖度都有明确要求,今年采摘前都会测糖度,必须糖分达标才能上架。一开始觉得麻烦,但客户复购率越来越高,才明白这是良性循环。我已经新开了七八家店铺,销量至少提升了20%。”

不只是河北赵县的雪花梨。相隔千里之外,云南昭通的土豆(当地人也称“洋芋”)也因为拼多多而完成一次华丽转身。

上世纪90年代,云南人李斌开起了一家土豆加工厂,“噜咪啦”品牌也就此诞生。洋芋是刻进日常生活的味道,但过去很多年,炸洋芋再香,也走不出云贵山坳。没有别的销售路,全靠业务员背着鼓囊囊的麻袋,徒步把土豆片送进云贵地区的小卖铺。

但现在,噜咪啦却做到了。

2019年,噜咪啦进驻拼多多,很快就收到了来自云贵高原外的订单。今年7月,品牌电商负责人杨凡盯着飙升的曲线,“过去求着商场铺货,现在一天收三百个合作电话。”

噜咪啦和拼多多相伴五年,品牌年销售额从2亿猛增至5亿,线上销售占比从不足2%跃至30%以上。曾经困在乌蒙深山的高原土豆片,依托拼多多“农地云拼+产地直发”独特模式,顺着电商链路,走进了全国各地。


·云南昭通的网红薯片。闵杉/摄

早在2021年,拼多多还设立“百亿农研”专项,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目前,拼多多已直连全国超1000个农产区,助力农副产品出村进城及农民增产增收。在拼多多的创业十年,苏州大米、昭通土豆、昆明花卉、商丘鸡蛋、福州竹笋、潮汕海鲜,这些“土特产”在以前或困于销路、困于成本,但拼多多的产业带深耕,给它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8月22日,拼多多发布《2025农产品上行半年报》,在“多多好特产”的加码扶持下,农产品销量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47%;平台经营生态持续优化,农货商家数量加速增长,00后农货商家数量增长超30%;供给丰富度和品质不断提升,优质品种、新质商品等SKU增长54%,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腿上有泥”的拼多多,向上生长

拼多多的十年不仅是向下扎根的十年,也是向上生长的十年。

创立于2015年的拼多多,以农产品零售平台起家,深耕农业,开创了以拼为特色的农产品零售的新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如今以农副产品为鲜明特色的全品类综合性电商平台。

2018年7月,拼多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20年,拼多多年活跃用户数达到6.8亿,电商市占率超过10%。

2020年7月,拼多多管理层说,“拼多多承载着独特的社会价值,是一个公众机构,不是彰显个人能力的工具,也不应该有过多的个人色彩。我们将践行承诺,努力完善它的组织结构、本分文化,让拼多多因循它自身独特的命运生生不息,不断演化。”

从2021年起,拼多多年成交额(GMV)从2.4万亿元持续攀升,但此时的拼多多早已不再将GMV、利润等单一指标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它坚定地跳出传统电商平台“唯 GMV、唯利润”的导向,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商业生态体系的构建中,致力于打造韧性更强、可持续性更突出的发展格局。

生态升级,首先要打破用户对平台的一些固有认知。2019年,拼多多上线 “百亿补贴” 频道,自掏补贴直降到与天猫、京东正品同价,塑造起 “品质可信、补贴实在” 的用户心智,越来越多消费者重新认识拼多多。

2020年底至2021年,拼多多乘势而上,又陆续推出品牌清单、好物节、品牌日等活动,主动开放一二线品牌入驻,全面推进品牌化建设。这一系列组合拳成效显著,平台的品牌形象也随之完成了从 “平价” 到 “优质平价” 的跨越。

中国本土美妆品牌自然堂的故事,便是拼多多品牌化建设的生动缩影。自然堂事业部电商商务总经理钟卫仍然记得,在拼多多打爆的第一个单品是一款男士产品。

钟卫回忆,自然堂品牌入驻平台后,研发团队很快推出了一款120g的男士洁面产品。这款产品带着十五元的亲民单价,再加上平台的流量扶持,一经上线就爆发出惊人的市场活力,成为年销千万的明星大单品。

在2023年,自然堂在拼多多的销售额实现了三到四倍的跨越式增长。

随着多多视频的流量红利逐渐释放,自然堂的运营布局也同步升级。品牌的运营团队不断扩充,一支超过三四十人的内容团队应运而生,慢慢摸索出精细化运营的路径。

起初团队还在试探用户偏好,但没过多久便找准了方向:原来产品功效的细致讲解、妆前妆后的直观对比这类视频内容,最能打动拼多多的消费者,也成了团队后续深耕内容赛道的核心方向。

事实上,不仅是本土消费品牌,H&M等国际大牌也在拼多多上实现了可观增长。平台的品牌吸引力也在持续提升。

进入2024年,拼多多的发展进一步聚焦“高质量”。8月以来,拼多多先后落地了“百亿减免”“电商西进”“新质商家扶持计划”,从减负商家、拓展市场、培育新供给等多个维度,全面深化高质量发展战略。

这些举措价值也清晰可见,除了平台实力的显著提升,为商家减负、扶持新质供给,推动了上千产区的升级;“电商西进”更是拉近了区域差距,服务近亿消费者。

在最新的财报中,拼多多集团董事长、联席CEO陈磊表示,“当下,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还在持续,电商行业围绕新业态的竞争也愈加激烈,我们将继续专注高质量发展,坚持消费者导向,为产业的长足发展创造空间。”这番话,既是对行业趋势的判断,也是拼多多未来发展的承诺。

从2015年深耕农业的初心,到如今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拼多多的十年,是不断突破自我、重塑价值的十年。未来,这家承载着独特社会价值的企业,还将在电商行业的新赛道上,书写更多关于企业成长与担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