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超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山姆(Sam's CLUB)、开市客(Costco)等仓储式超市,或是沃尔玛、家乐福等传统大型商超。但有这么一家风格迥异的超市正在异军突起:其全球门店数量已超过1.3万家,业务遍及18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120亿欧元,同比增长8.7%;根据美国零售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度“全球零售50强”榜单,其综合实力已经跃居第四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还在零售业竞争极其激烈的北美市场上“开疆拓土”。曾任沃尔玛美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格雷格·福兰(Greg Foran)称其“重塑了零售业赛道”——这家超市就是德国平价折扣连锁超市奥乐齐(ALDI)。

  走进奥乐齐的门店,一股“散装感”扑面而来,紧凑的店面、简易的装修、有限的商品,甚至连工作人员都少得可怜。就这么一家不起眼的“小超市”,是如何在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零售企业中脱颖而出的?

  这就要从这家超市的发家史讲起了。

  1913年,安娜·阿尔布雷希特在德国西部小城埃森市开了一家杂货铺。1946年,她的两个儿子卡尔和西奥接手了这家店。此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德国经济状况十分艰难。兄弟俩本就是节俭的人,加上当时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极高,二人随即决定,将“抠门”作为自家小店的核心竞争力,“省”出一片新天地。

  当时,德国社会上非常流行一种由折扣合作社举行的拍卖会。这些合作社会给会员提供折扣券,消费者可以在完成购物后凭折扣券领取部分退款。但兄弟俩认为,这种模式“费时费力还费脑子”,于是干脆换了一种更“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给商品打折。奥乐齐也由此成为全球首批折扣店之一。

  兄弟俩还非常重视库存管理。他们会定期梳理库存,以确定哪些产品畅销,哪些滞销。对于那些滞销品,他们既不打广告,也不搞促销,而是选择直接撤柜。也正是这个看起来更加“简单粗暴”的选择给了他们灵感:原来,放弃更多选择,只销售少量爆款也能赚钱。也是从这一刻起,他们找到了一条与传统商超完全不同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兄弟俩采取的第三种策略是缩小店铺面积,以节约成本。而更小的店面又反过来促使他们专注于商品品类的筛选。去年的数据显示,奥乐齐门店面积平均只有2000平方米,远低于一般大型商超动辄上万平方米的规模;超市内通常只提供约1400种商品,同样远低于传统超市约4万种的均值。对于喜欢左挑挑右看看的消费者来说,如此购物实在是毫无乐趣可言;但对于那些赶着回家做饭的上班族或选择困难症“患者”而言,这样简洁的布局“实在不要太贴心”。

  如今,已近80岁高龄的奥乐齐,依旧执拗地走在“抠门”的赛道上。比如,在大多数超市里,购物车都是免费使用的。但在奥乐齐,顾客需要付25美分的押金,直至顾客将购物车推回指定位置才会退还。其理由也非常简单:奥乐齐才不会花钱专门雇人回收散落在各处的购物车,省下的每一分钱都通过更低的产品价格返还给消费者了。

  而且,和大多数超市不同,想在奥乐齐找到市面上常见的大品牌还是挺难的,因为其所售的商品中超过90%都是自有品牌。对此,奥乐齐方面的看法是,自有品牌不包含品牌溢价、营销及广告费用等隐性成本,因而价格更低。同时,自有品牌产品还能让商店更好地掌控供应链和包装。比如,奥乐齐自有薯片包装袋里没有多余的气体,因而能在相同的货架空间里塞上更多袋薯片。

  在商品的摆放环节,奥乐齐采取的是一种被称为“即展即售包装”的方式:将产品放在大纸箱里直接堆放在货架上,货架缺货时,员工只需打开纸箱,产品就会自动滑落至指定货架,直至摆满,堪称“一键补货”。此举还带来了一个额外的好处:节省了大量仓储空间。

  正是基于这一系列极度“吝啬”的操作,奥乐齐把人工成本也压缩到了极限。通常来说,一家奥乐齐超市只有3名到5名员工。而所有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都会累积起来让利消费者。根据奥乐齐方面发布的消息,其商品价格比传统超市低50%;在休斯敦和芝加哥等地,其价格比以平价著称的沃尔玛还低约15%。

  在零售业差异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的今天,奥乐齐的稳健发展再次印证了“少即是多”的智慧。在传统超市“大而全”的套路之外,奥乐齐以极致的精简与高效定义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零售体验——更小的店面、更少的商品、更低的成本,最终转化为更实惠的价格。其成功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商业的本质:未来的零售战场或许不再只是“大”与“更大”的较量,而在于谁能更精准地击中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责任编辑:李春晖)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