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北交所拟上市公司密集披露问询回复进展。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5月19日,已有15家北交所拟上市公司更新相关动态。其中,5家披露首轮问询回复,8家披露第二轮问询回复,2家披露第三轮问询回复。

  结合上述问询回复来看,募投项目的必要性、业绩增长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收入真实性等问题,成为监管方问询重点。

  “北交所按照自身定位,以高质量扩容为牵引,针对拟上市公司的收入真实性、增长可持续性是否合理,募投项目合理性等方面展开问询,而这也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一种表现。”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对记者表示,目前北交所上市排队企业共有90余家,从公司基本面看,7家已过会企业和1家待上会企业均属于利润体量较大、基本面情况较好的企业。“这些企业以‘小巨人’居多,专精特新‘小巨人’能助力高质量上市公司的供给,预计将在2025年带来较多的优质投资机会。”诸海滨说。

  追问募投项目合理性

  上述案例中,多家公司被追问募投项目的合理性。如2024年末北交所上市申请获受理的海菲曼,在第二轮问询函回复中,交易所反复追问本次募投项目是否必要。具体看,2024年,海菲曼实现营业收入2.26亿元,而拟扩产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收入2.36亿元,北交所要求公司说明拟扩产产品新增产量的销售渠道、目标销售地区与目标客户,以及产能消化措施的有效性等。

  关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海菲曼拟投入研发人员费用3827.4万元,其他研发投入3980万元。但北交所注意到,报告期内,公司合计研发费用为3044.86万元,其中职工薪酬合计1617.15万元,故要求公司说明拟投入研发人员费用对应新增研发人员数量、专业背景或方向,及该项目各类资金投向的必要性。

  品牌建设项目方面,北交所注意到,该项目中市场营销费用为1.32亿元,占该项目总投资比重超过70%。2022年至2024年,海菲曼销售费用合计为1.14亿元。北交所质疑公司的市场营销费用投入的必要性,要求公司说明项目实施期间预计销售费用构成及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是否符合行业惯例等。

  类似案例还有通领科技。招股书显示,公司此次北交所上市拟募资5.16亿元,其中4.21亿元用于汽车内饰件、汽车门板总成生产项目,以及智能化升级、研发中心升级项目,95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在第一轮问询函回复中,北交所提到,公司拟投资的汽车内饰件生产项目和汽车门板总成生产项目,分别涉及3000万元、2000万元的铺底流动资金。北交所要求公司结合现有生产经营场地、各类产品产能利用率、下游市场需求变动趋势等,说明相关资金测算依据、铺底流动资金与补充流动资金是否存在实质性差异、是否存在新增产能难以消化的风险等。

  此外,北交所还关注到,通领科技2022年度、2023年度现金分红金额分别为1638万元、2340万元,要求其结合持有的货币资金、财务状况、现金分红情况等,说明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的合理性。

  “北交所上市问询通常有2至3轮。”诸海滨解释说,5月以来,十余家公司集中披露问询进展,与补年报有关。许多公司之前是中止审核的状态,补完2024年年报后可恢复审核流程。

  严查业绩增长真实性

  近期更新上市进展的这批北交所拟上市公司中,业绩增长的真实性及收入确认的真实性也是问询的重点。

  例如,就业绩大幅增长合理性及持续性、收入确认依据有效性、2023年毛利率大幅上涨的真实性及可持续性等问题,北交所对能之光展开问询。

  据披露,2021年至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能之光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80.48万元、1580.02万元、4318.29万元和2610.63万元,其中2023年、2024年上半年增长幅度较大。然而,公司部分客户在2023年、2024年上半年出现不同幅度的业绩下滑情形;对部分主要客户的产品销售出现2024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及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下降的情形。

  北交所要求能之光结合下游行业变动趋势、客户需求变动、下游主要客户经营情况变动等,进一步量化说明其2023年、2024年业绩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下游行业主要客户需求下降导致期后持续经营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的风险。

  收入确认方面,报告期内,与能之光发生交易的客户家数分别为1394家、1440家、1496家和1187家,数量多且较为分散;此外,公司收入确认依据仅为客户签字确认的签收单。北交所要求公司说明收入确认依据的有效性,以及如何确认客户签字人员的身份真实性、是否与客户定期对账等。

  再看佳能科技。2021年至2023年,其第四季度收入占比分别为49.87%、33.99%和39.55%,收入确认季节性显著。但佳能科技在招股书中披露,公司换热设备和管道支吊架产品所属行业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因此,北交所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情形、相关信息披露是否准确等内容。

  记者还关注到,4月30日披露终止北交所上市的思锐光学,其收入真实性也引起关注。作为主营精密光学元器件产研销的企业,思锐光学线上销售采用B2C和B2B模式,其中报告期内B2C模式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31.11%、32.06%和35.85%,亚马逊和独立站销售占比逐渐提高。而京东B2B和亚马逊B2C的退货率逐年提升,高于预期。

  对此,北交所要求思锐光学详细说明线上收入变动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大额、异常的消费情况等,并说明自主运营与第三方运营的销售金额及占比,第三方的基本情况、运营费用与销售收入的匹配性等。

(责任编辑:张紫祎)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