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Y趣理说)

华安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翁启森曾表示:“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有他最独特的一面,所以一直是把对的人放在对的风格、对的产品上去做对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华安基金不论面对市场任何风格的变化,总是有人能挑起大梁。”

不过,过去三年牛熊交替的行情里,真正能扛起“大梁”的人却屈指可数。

华安基金的投研体系有自己的特色。他们将研究部门划分为四个小组:周期、先进制造、消费和TMT。这四个组各自由基金经理担任组长,不仅分工明确,还加强了组与组之间的联动。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促进了基金经理与研究员之间的高效沟通,形成了真正的投研合力。通过这样的机制,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都能获得扎实的研究支持,在各自的领域里更好地发挥优势。

作为“老十家”公募之一,华安基金过去三年的表现着实让人失望。

尤其是在大家寄予厚望的权益团队里,权益风格组基金经理的业绩接连“翻车”:成长组的蒋璆,管理的基金三年亏损超过40%;价值组的投资总监杨明,近三年业绩也跌了超30%;均衡组的饶晓鹏,他管理的基金三年时间同样亏了超过30%。

这么一看,华安基金还能不能像广告里说的那样“挺你”

这家曾经稳坐行业头部的老牌公司,究竟还有可能重返一线吗?市场和投资者,都在等一个答案。

01

为何接连“跌落神坛”?

从华安基金的基金经理表现来看,无论是成长风格、价值风格还是均衡风格,都暴露出回撤控制不足、业绩稳定性偏弱的问题。

先说价值风格的“老将”杨明吧。他现任公司投资研究部高级总监,早在2006年就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在华安基金干了16年,称得上是资历深厚。但是近几年的业绩却让投资者又爱又恨。

根据Wind数据显示,杨明目前管理的3只基金,过去三年全都“飘绿”,跌幅超过35%。其中最惨的华安优势企业A基金,近三年累计净值下跌了38.65%。

回顾这只基金的表现,自成立以来就没有太亮眼的成绩,过去三年也一直跑输基准。

杨明的“全线飘绿”也直接导致了管理规模的缩水。Wind数据显示,2021年二季度,其管理规模一度高达170多亿元,但如今缩水到了58.93亿元。

而杨明的情况在华安基金并不是个例。无论是成长风格还是均衡风格,各组的百亿基金经理们似乎也都遭遇了相似的窘境,业绩不佳,规模缩水。

在华安基金这场业绩与规模双双下滑的“变脸秀”中,老将蒋璆的表现也备受关注,不少基民甚至调侃买他的基金就像“拆盲盒”——结果总是让人捏一把汗。

市场风格的轮换,蒋璆的投资策略逐渐显露出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导致多只基金近年来的表现令人堪忧。

wind数据显示,蒋璆目前管理着9只基金,但近三年没能逃过“负收益”的命运。以他任期最长的华安动态灵活配置A基金为例,近三年亏损了34.39%,在同类产品中跌幅居前。

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从他整体的任职回报来看,从2020年之后市场高点发行的基金里,他任职的7只基金中,仅1只实现了任职正收益,其余6只亏损惨重,最大亏损幅度达到-38.76%。

更大的问题在于,“一拖多”的管理方式则是拖累他整体业绩的因素之一。每只基金都有不同的定位和需求,但分身乏术的他显然难以做到“个性化管理”,这也直接削弱了基金的灵活应对能力。

让一个基金经理同时管那么多产品,真的能照顾得过来吗?光是想想他要分散的精力,就让人替他捏一把汗。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种模式还带来了同质化的问题。同一位经理掌管的多个基金,重仓股往往高度重叠。一旦市场行情不利,损失就像连锁反应一样“全面开花”。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涨的时候可能都跟着涨,但跌起来也毫不含糊,直接“一片绿”。对基民来说,这种局面实在太扎心了。

“爆款”基金经理饶晓鹏同样跌倒

根据Wind数据,他目前管理着5只基金,管理规模更是三年内直接“腰斩”。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仅剩69.06亿元,和高光时期高达320亿元的规模相比差距不小。

业绩上更是全线失守,无论是今年以来、近一年还是近三年的收益率,全都是负数。即便9月底市场有所反弹,饶晓鹏的基金依然没逃出负收益的泥潭。尤其是近三年,亏损幅度超过30%。

不少基民在社区里已经“骂就完了”了,有人感慨:“哥,你告诉我,这辈子还能回本吗”两年多跌了90%。还不跑吗?我清仓后它都跌了31%。

再从饶晓鹏管理的基金持仓来看,问题更加明显。根据三季度报告,饶晓鹏管理的5只产品中,有4只的前十大重仓股完全相同,剩下1只也有9只重合。可以说,他的操作几乎是“复制粘贴”,在不同主题的基金里用相同的策略,投资风格高度一致。从持仓特点来看,他偏爱中大市值的消费类股,比如医药、食品饮料,而且持仓集中度非常高。这种操作思路,一旦市场行情不利,产品间很难形成有效的风险对冲。

靠过去的“爆款光环”吃老本显然不够,长期投资者更看重的还是稳定的业绩。说到底,业绩才是基金经理赢得信任的唯一硬通货。

02

辉煌不再,重返一线有多难?

华安基金,曾经是国内基金行业的头部。但如今,这家老牌基金公司似乎有些力不从心,距离头部的位置已经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相比那些股东结构和高管团队稳定的头部公司,华安基金的早期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公司在辉煌之后,经历了多次股东和高管更替,这对业务的稳定性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可以说,华安从头部跌落到次一线,并在那里站稳,走过了一段坎坷的路。

2015年是个关键节点,当时的副总经理童威升任总经理,为公司带来一波新气象。2020年,现任总经理张霄岭接任,同时翁启森成为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与此同时,国泰君安多次增持股份,最终实现控股,让公司的股权结构趋于稳定。从那以后,华安基金的高管团队才算真正稳住了阵脚。

但说实话,想要重回一线的位置,难度不小。华安基金的主动权益业务虽然在行业里能算上游梯队,但离头部仍有不小的距离。2023年,公司在主动权益规模TOP20中表现并不理想,主动权益规模下滑了29%,是跌幅最大的公司之一。

从过往的成绩到如今的现状,这家曾经意气风发的老牌基金公司,如今却显得步履蹒跚,力不从心。旗下那些曾风光一时的基金经理和产品,现在一个个“跌落神坛”。这到底是投资水平的问题,还是市场行情的锅?或许,两者都有点责任。但无论原因如何,华安想要重返巅峰,绝非易事。

数据来源:wind 时间截至2024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