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元基金申请QDII资格,固守路径依赖、权益人才匮乏难题待解
(来源:机构之家)
2025年4月11日,中国证监会披露了本周的行政许可事项的情况公示,资料显示鑫元基金于2025年4月9日,本周三提交了基金管理公司QDII业务资格的申请,成为2025年以来,继民生加银基金和国联安基金之后第三家提出QDII业务资格申请的公募基金。

鑫元基金为南京银行的子公司,南京银行持有鑫元基金80%的股权,而南京银行素来以银行界的“债券之王”而著称,自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初期即深度参与,拥有成熟的投研体系和人才储备。受此影响,鑫元基金成立至今也一直专注于固收业务的发展,权益类产品在公司的产品结构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近几年债强股弱的格局下,鑫元基金实现了较好的发展,截止2025年Q1鑫元基金2201.87亿元,行业排名34位,相比2022年Q1的55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本次鑫元基金申请QDII业务资格是否代表着其有意多元化产品结构,从而降低对固收业务的依赖?
下图是鑫元基金近几年管理规模和排名的变动情况:

鑫元基金严重依赖固收、产品结构多元化任重道远
鑫元基金截止到2025年3月31日,公司的管理基金净资产总规模为2201.87亿,从产品结构来看,鑫元基金的债券型产品1370.62亿元占比超过50%,货币型基金规模也高达804亿元。但是股票型基金及6.18亿,混合型基金仅17.88亿,两者合计占比不足2%,反映出鑫元基金在产品结构上的严重偏科。

可是即便如此,鑫元基金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并没有尝试在非固收业务上做太多布局,从公司的产品发行来看,2019年至今,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发行规模极低,特别是在2019年-2021年股票牛市的3年期间,竟然没有一只股票型基金发行;2022-2024年间,虽有权益产品的发行尝试,但是发行规模占比很低,公司的债券型基金的发行规模逐年走高。

在近几年的债券牛市行情中,鑫元基金以固收为主的产品结构使得其显著受益,也因此似乎在新业务的布局上缺乏动力。在权益类产品规模萎缩之际,各大基金公司纷纷加大新业务布局来对冲影响,比如大力发展QDII基金,布局REITs产品,以及积极扩大指数ETF产品规模等。但是鑫元基金在这几个方面没有任何发展,以上类型的基金产品数是0。
随着2025年债券市场的波动明显放大,而股市反而成为中央刺激经济扩大消费的抓手,走势有所好转,债强股弱的格局看起来难以持续,鑫元基金终于有所行动,2025年以来发行的2只产品都是权益类基金,目前在公司的产品储备中也有多只股票型指数类基金。再加上本周申请QDII资格,似乎在今年开始有意加大非固收业务布局。不过,想要非固收业务上的布局效果显现相比仍需时日,公司多年来累计的发展成果和惯性短期难以改变。
下图是公司目前部分储备待发的产品明细:

人事布局仍然以固收为主、权益类人才匮乏
鑫元基金的董事长为龙艺,2021年4月加入鑫元基金,担任党委书记、总经理,2023年3月起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龙艺来自鑫元基金的大股东南京银行,加入鑫元基金之前任总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总行金融同业部总经理职务等职务。
2024年11月29日于景亮任鑫元基金总经理,于景亮同样是南京银行背景,2001年7月加入南京银行,2015年5月起任总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助理、2016年7月起任总行资金运营中心副总经理。2024年11月加入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党委副书记。
鑫元基金的董事长、总经理都是南京银行出身,公司一共两位副总经理,分别是吴菊和王辉也都缺乏权益类产品投研履历。吴菊2001年4月至2021年10月在上海银行工作,王辉曾在南京证券和世纪证券营业部工作,目前在鑫元基金负责销售工作,任首席市场官。
鑫元基金的高管团队中几乎全部是银行出身的固收背景,缺乏有权益类产品投资经验的高管。而公司近一年新聘基金经理人数为4人,其中两位权益类基金经理陈立和张汉毅管理规模较小,且业绩表现较差。

张汉毅2024年4月18日开始担任基金,截止目前管理3只产品合计仅1.37亿元。管理规模相对更大的陈立多只产品业绩垫底,陈立曾任银华基金行业研究员;金鹰基金基金经理;2024年3月加入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下图是陈立在鑫元基金管理产品的基本情况,其中鑫元健康产业A、鑫元成长驱动A、鑫元聚鑫收益增强A均是排名后10%分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