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投资大家谈”是点拾投资的公益内容栏目,希望通过每周日不定期的推送,让更多人看到基金经理对投资和市场的思考。“投资大家谈”栏目内容以公益类的分享为主,不带有基金产品的代码和信息,也必须来自基金经理的内容创作。

下面,我们分享来自张斌对投资的思考,张斌曾经在专业机构做过投研,目前是一名个人投资爱好者。也欢迎和作者主动交流,他的微信号是:behungry。

最后,也欢迎大家持续给我们投稿!可以发送邮件到:azhu830@yeah.net

投资是一种“完形”能力

长期持续的超额收益,是股票投资经理所追求的目标。而获得长期持续的超额收益需,需要具备正确的投资哲学。

投资哲学是关于金融市场如何运行的认知,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认知为投资目标服务的一系列信念和见解。具体包括对市场的看法,投资方法,以及作为投资者的气质。

因此,要想获得持续的投资成功,并不需要过人的智商,需要的是一种健全的决策和知识框架,以及防止情绪腐蚀该框架的能力。

进一步分析投资能力的本质,可以发现这是一种模式识别能力,或者称为概念“完形”能力,区别于创造能力,或者是智商即复杂思维运算能力。

年少有为Vs老当益壮:多元智能的启示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挑战了传统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单一智能观念,主张人类拥有多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形式,每种智能代表不同的认知潜能。具体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自我认知智能、情绪智能等。

类似的,认知科学研究发现心智不是非具身的,不能用独立于身体和大脑的无意义操作符号来表示。也就是说心智关系到感觉运动系统,身体与大脑的感觉运动系统最终产生并决定了概念结构和推理机制。抽象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的,它所基于的隐喻运用了人的空间感觉心理表征以及运动图式能力以进行推理。

对于数学或物理等自然科学领域,最得心应手或最有创造力的年龄在40岁以前,也许甚至还在30岁以前。数学家阿德勒甚至说大多数数学家的主要工作过了25岁或者30岁就结束了。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拉比说,年轻些的人之所以能在各自领域得心应手,是因为他们有巨大的身体能量。当有人询问他物理学家的创造力,在什么年龄开始衰减时,他回答说: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我看到过有的人分别在30岁、40岁、50岁时创造力衰减的情况。我想这肯定基于神经或生理方面的原因,以至于那时的头脑就不再以同样的丰富性与联想性运行了。信息检索的部分开始消失,同时开始消失的还有互联的部分。

我知道我自己在20岁前后时,感到世界就如同一根烟火筒,总是在喷射着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便失去了⋯⋯物理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它要求我们对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事物有一种品味,它是高度抽象的……当年龄大了以后,这些功能不知怎么便没有了……小时候才有很深的好奇心。我认为物理学家是人类中间的彼得·潘吧…他一旦成熟之后,就知道得太多了。沃尔夫冈·泡利曾经对我说过,“我懂得很多东西,我知道的实在是太多了,以至我现在成了量子古董”。

这种状况同人文领域的许多成就形成了鲜明对照。在人文领域,主要成果一般出现在学者50岁、60岁或者70岁的时候。相比于自然科技领域,在人文艺术思想领域的创新更缓慢,成就更依靠模式识别能力,是基于人的空间感觉心理表征以及运动图式能力以进行推理,与人的实际体验联系更紧密。

加德纳认为,虽然各种智能形式都有其自然的生命历程,逻辑—数学思维在生命的后期会减弱,虽然在所有人的身上,身体—动觉智能也同样“处于危险状态”,但至少视觉与空间知识某些特定的部分是一直旺盛的。在那些一生都在视觉与空间领域不断实践的人身上,就更是如此。有一种整体感,有一种对在空间智能中十分关键的因素“完形”的敏感性,这似乎是对年长者的补偿。这是一种持续的,或许还是被提高了的把握整述、识别模式的能力,即使是在特定细节或细微部分可能丢失的情况下。也许智慧依凭的就是这种对模式、形式和整体的敏感性。

而在投资是一种“完形”能力的认知下,投资能力表现为一种较高要求的综合智能,既包括模式识别能力又包括情绪智能。现实中即使伟大的投资者决策正确率也仅60%多,巴菲特的收益主要来自其投资组合中约2%的股票(如可口可乐、苹果等),其余多数决策可能表现平庸。投资中出现的多元知识不足带来的判断力缺失、系统思维偏差带来的不合理化、路径依赖带来的投资理念偏颇,以及情绪控制带来的非理性,都会对决策正确性带来影响。

投资经理具有综合智能条件下,更可能会表现出长期的持续超额收益能力。当然,对于新事物的认知也需具备“stay hungry,stay foolish”的能力。正如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所述,能够很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需要具备专家知识又能够像初学者一样思维不被知识所羁绊。

“年少有为”更多在于学习复杂专业新事物以及创造性方面,特别是在路径依赖正反馈模式情况下,具有阶段性表现。那么能否今早获得投资智慧呢?就像其他领域一些伟大人物表现出的那样。

智慧习得能否早于“四十不惑”

两千多年古人就认为“四十不惑”,为何两千多年过去了,科技知识发展进步这么多,人类还是停留在“四十不惑”?这一现象可以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演化等角度观察解释。

神经生物学角度,人类前额叶皮层(负责逻辑推理、冲动控制和社会判断)的髓鞘化过程持续到25-30岁,但突触修剪和神经网络的优化会持续更久。40岁左右达到神经效率峰值,表现为信息整合速度与认知负荷管理的最佳平衡。默认模式网络(涉及自我反思与经验整合)的功能连接在35-45岁间达到最高协调性,解释了中年人更强的元认知能力和系统性思考模式。

认知心理学角度,卡特尔智力理论显示,以经验为基础的晶体智力在50岁前持续增长,其积累需要约20万小时的认知投入(按每日4小时有效学习计算,需13.7年)。中年期系统2(慢思考)对系统1(直觉)的调控能力显著增强,错误率相比青年期下降42%。

社会动力学角度,社会角色理论指出承担养育子女(平均初育年龄28-35岁)、职业领导(管理岗平均晋升年龄34-38岁)等责任,迫使认知模式从自我中心转向系统维护。研究显示需要经历约7-10次重大决策失误(职业选择、投资、人际关系等)才能建立有效的风险预测模型,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5-20年。

是否存在突破路径的可能性,使得习得智慧年龄提早到来?

加速认知训练和当今信息科技发展有望带来突破。以色列军方实验表明,高强度决策模拟训练(每日8小时,持续3年)可使22岁受训者达到对照组40岁的判断力水平。电子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密度提升以及AI决策辅助系统正在改变传统经验积累模式,Z世代(1997-2012出生)的元认知能力发展速度已比X世代(1965-1980)快23%。这些变革可能导致“智慧成熟期”在未来50年内前移至30岁左右,但同时也引发神经可塑性过载和浅层认知的风险。

没有什么比居于宁静的高处

通过智者的教导

牢牢地立于高处更令人喜悦的了

你能够俯视其他人

看到他们到处流浪

寻找着生活的道路却走入迷途

——卢克莱修(古罗马)

我是前文彩蛋:认知心理学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股票投资作为认知科学关于决策理论的一个应用,也取决于对可能性的判断和效用值的评估,而在这个判断和决策过程中,受到投资者非常普遍的认知层面局限的限制,表现为市场中或短期或中期的市场无效。具体的认知局限体现为:在判断中的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或者保守主义等,以及在选择中表现出的损失厌恶、框架效应以及心理账户效应等。

巴菲特等价值投资大师也强调投资哲学包括,投资方法、认知判断能力以及投资者气质。因此投资的本质除了正确的投资方法和判断力之外,作为具有理性气质的投资者,可以有效利用市场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带来的投资机会。

科学发展逻辑启示我们,创造价值最有效的方式是,敏锐的领先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多学科类比用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国外有西蒙、卡尼曼、泰勒、塞勒等诺贝尔奖得主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0年前后,对相关认知偏差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在过去20多年数次获得诺奖,并创造性地在金融及其他经济社会领域得到应用并解决相关问题。

在国外,认知科学相关研究也在股票投资中得到创造性地应用。塞勒教授创立的Fuller Thaler Behavioral Fund的产品在过去十年实现了三倍年化14.3%的优异业绩,领先罗素2000指数4个点,基金规模达到80亿美元。简单的策略表述是利用市场中的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但具体思想是认知科学中关于判断和决策的的一系列理论。并且,通过量化投资和主动投资相结合而相得益彰。

但在国内,投资中相关创造性应用很少,目前知名的仅有以量化为主的进化论投资明确宣讲有相关应用。一方面是国内资本市场相比美国成熟度低,类似国内量化起步发展比美国晚20年,另一方面主要还是这种跨学科知识的应用,对绝大部分从业者来说比较陌生和困难。

因此,基于对认知科学思想以及投资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坚定信念,我认为,创造差异化的公司竞争优势,通过创造性的差异化产品体系,进一步有效创造增量价值方面,可以通过主张行为投资思想投资体系来获得。并且,行为投资相关体系,天然适合主动投资和量化投资相结合,公募基金大多也有相关基础优势。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