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2024年业绩回暖,酱油仍待恢复
文|李振兴
根据2024年财报数据,海天味业实现营收269.01亿元,同比增加9.53%,归母净利润63.44亿元,同比增加12.75%,虽未恢复至2021年峰值水平,但已呈现显著复苏态势。
对于业绩的增长,源于所有品类的收入增长。海天味业的酱油、调味酱、蚝油、其他品类分别实现营收137.58亿元、26.69亿元、46.15亿元、40.8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87%、9.97%、8.56%、16.75%。
其中,高端有机酱油、减盐系列等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酱油单品类的毛利率达到了44%,毛利率增加2.07个百分点,是各个品类中最高的产品,收入占比超过50%。
醋/料酒等衍生品收入增长16.75%,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渠道网络深度重构至关重要。海天味业的线上渠道2024年营收达12.43亿元,同比增长39.78%,通过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业态覆盖年轻消费群体,线上渗透率提升至4.7%。2023年这一数据为3.2%。
在国金证券看来,B端定制化需求增加、大包装产品占比提升。针对餐饮渠道,海天味业推出定制化产品组合,对冲传统餐饮大盘下滑影响,B端收入增速达15%,2023年为9.8%。并且,经销商体系优化,全国经销商净增116家至6707家,重点布局县域市场,终端网点覆盖率提升至98.6%。
就成本端而言,大豆、包材等采购成本同比下降8.2%,叠加智能化工厂建设,酱油/蚝油吨成本分别降低6%和6.2%。同时规模效应显现,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6%,2023年为79%,人均产值达54万元,是行业平均25万元的两倍。
虽然海天味业的业绩相比2023年恢复增长,但较2021年的高位仍有差距。最重要的酱油品类2021年收入达141.88亿元,市占率达32.5%。
为了修复市场,海天味业的投入也是真金白银。
2024年销售费用达16.29亿元,同比增加24.73%,主要是本期人工支出和广告支出增加所致。2021年-2023年,海天味业的销售费用率一直在8%以下,分别为7.75%、7.18%和7.99。2024年一跃之9.48%。
但也给其他品牌留下了机会。这两年,李锦记、千禾味业在高端市场市占率分别提升,挤压海天溢价空间。特别是千禾味业实现了快速增长,2023年实现了32亿元的收入,2024年或有更大的增长。
不过,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加深,2025年初,千禾味业也遭遇了舆情影响。
多家媒体报道称,“千禾0”是商标设计,暗示“零添加”,但实际仅承诺不添加防腐剂,与消费者认知存在偏差。
不过,千禾味业对中华网财经表示,“千禾0”是公司的注册商标,千禾0是千禾零添加产品的重要标识。凡是千禾0的就是零添加产品,我们会继续使用。千禾味业零添加产品的标准是:仅使用食品原料,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也不添加酵母抽提物等增鲜食品配料。
据了解,千禾酱油有零添加、非零添加、有机产品三个系列。“零添加”产品占千禾销量的60%以上。有机系列有独立的认证体系和专用标识及溯源码。未来,千禾味业将继续强化供应链管理,提升品质,推出更多健康美味的产品,并同时进一步推动生产可视化进程,欢迎广大消费者访厂监督,让消费者“生产看得见、吃得更放心”。
从海天的“双标”舆情,到千禾味业的“千禾0”商标事件,折射出标准重构必要性。3月27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强调。更要要求企业加强企业透明化生产、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应用将成为信任重建关键。
从海天味业的业绩复苏,以及千禾味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相关的舆情能够看出,消费升级与认知迭代,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消费者从“价格敏感”转向“品质信任”,愿为“零添加”支付溢价,但认知存在“绝对安全”误区。
这也导致了行业格局演变,前五名的市占率从2021年35%升至2024年42%,中小品牌加速出清。其中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就被戴上了“st”的帽子。
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倒逼企业从“营销驱动”转向“信任驱动”,最终推动调味品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周期。海天味业作为头部最大的企业,更要以身作则才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