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禾0”添加、“壹号土”猪肉......揭开注册商标背后的“文字游戏”
近日,国家卫健委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不使用”及其同义语等词汇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这意味着,主打“零添加”概念的食品企业,应该真正做到“零添加”,而非利用存在误导性的注册商标,企图混淆消费者的视听。
就在新国标落地之前,“千禾0”“壹号土”“山里来的土”“多半”等商标被质疑误导消费者,这些事件将食品注册商标的“文字游戏”推向风口浪尖,折射出食品行业部分乱象缩影。
是“千禾0添加”,还是“千禾0”添加?
今年3月,有媒体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测评指标为总砷和镉。测试结果显示,送检的13款宣称零添加酱油中,12款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其中,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中,检测出0.0110mg/kg的镉。
消息一出,“律师称千禾0酱油存在主观误导嫌疑”的词条冲上社交平台热搜,引发消费者热议。
千禾味业回应称,“千禾0”是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按商标法规定在核准的商品上使用。
同时,“千禾0”是公司零添加产品的重要标识,“千禾0”系列产品是零添加产品,有严格的生产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食品添加剂。该系列产品不存在蹭热点混淆零添加概念的行为。该商标设立的初心是为了对零添加产品做区别,便于广大消费者选购,不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近年来,酱油、食醋等被打上零添加标签的产品在调味品行业越来越流行。千禾味业作为主打零添加系列产品的调味品企业之一,其零添加产品包装上醒目的“千禾0”字样也被消费者熟知。天眼查显示,“千禾0”商标共申请12个,已注册8个,驳回复审中2个。食评团队注意到,这些已注册的“千禾0”商标大多是进行了字体排版变化,有的是加上了“千禾0+”。
显而易见,从注册“千禾零加”到“千禾零添加”商标被驳回,再到注册“千禾0”商标,一路走来,公司一直想用商标开拓市场,并且引导消费者的认知。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零添加”尚无统一定义,不同品牌对“零添加”的界定不同。根据网络搜索显示,“0添加酱油”通常指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增鲜剂、甜味剂等),但允许使用天然原料(如水、大豆、小麦、食盐)。部分品牌将“0添加”作为商标或营销概念,需结合配料表判断是否真正无添加。
有食品专家表示,企业所谓的“零添加”概念,在没有国家标准背书的情况下,就是一种噱头。“舌尖上的安全”大如天,消费者需要有一个透明、知情的消费环境。这次引发公众热议的“千禾0”商标,其合理性、诚信度值得各界的重新审视。
“壹号土”“多半”“其他没了”等都是注册商标
实际上,在“千禾0”商标存在误导性争议后,“壹号土”也被曝光是注册商标。
资料显示,“壹号土”是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的注册商标,登录该公司的官网也能看到各美食系列主打的都是“壹号土猪”,并且四个字挨得很紧,很容易被误解为是土猪。但在“壹号产品”检索栏,“壹号土”和“猪肉”“鸡肉”之间有明显的空格。
与此同时,“壹号土”的商标名称在市面上还与鸡肉类和鸡蛋产品进行组合使用。线下超市内,有标称为“壹号土鸡蛋”的产品正在销售。线上商铺内,售卖着多款标称“壹号土鸡”的产品,例如“壹号土鸡无抗鸡翅根”“壹号土鸡无抗鸡胸肉”“壹号土鸡新鲜母鸡”等。
目前,我国并没有出台任何关于“土猪”和“土猪肉”的官方定义,判断一块肉是不是土猪肉,也没有权威标准,消费者要判断买到的肉是不是土猪肉,只能纯靠经验来观察。至于商家卖的到底是不是货真价实的土猪肉,也只能凭商家的良心。
根据食评团队观察,如今市面上还有很多注册商标可能存在误导性的案例。
2023年有媒体报道,湖北有市民买到会“山里来的土鸡蛋”,仔细看才发现“山里来的土”是商标,而鸡蛋就是普通的鸡蛋而已,和平常所理解的山里养殖鸡生下的土鸡蛋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白象方便面有一个“多半”系列,包装上“多半袋面”四个字尤为醒目,而这个“多半”是它的注册商标。从实际来看,“多半”并没有多半袋面,因为普通版面饼为85g,“多半”版的为120g,算下来“多半”版的面饼克重仅超普通版面饼35g,而真正的一包半需要超过42.5g。
简爱酸奶的外包装上有“其他没了”的宣传语,殊不知“其他没了”是简爱早在2017年就已经注册的商标,而不是在说没有别的配料。
将“纸上标准”切实转化为“盘中安全”
当前,“擦边”商标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不少企业借此“收割”消费者。表面上,这一现象似乎是消费者因不明真相而会错了意,实则是相关企业精心策划的“精准”营销手段。以预包装食品来说,法律明确规定,这类食品必须标示营养标签,且内容需真实客观,不得标示虚假信息,更不能夸大产品的营养或其他作用。然而在现实中,这些规定却被部分企业利用,成为误导、蒙蔽消费者的陷阱。
业内人士指出,商标不仅是企业重要的软实力,更是消费者辨别商品真伪的关键依据。一旦商标含有误导性信息,不仅严重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也极大地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一个商标若想行稳致远,真正发挥品牌影响力,必须依靠产品的卓越品质和企业的诚信经营,而绝非靠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
为了将“纸上标准”切实转化为“盘中安全”,建议监管部门强化全链条的监管合力,严厉打击误导性宣传、商标不规范使用等违法行为,通过迅速查处违规行为,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必须严格落实相关规定,规范自身营销行为,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摒弃不负责任的商业噱头。同时,消费者也需擦亮双眼,保持理性,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学会解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食品标签信息,避免被五花八门的概念炒作所误导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