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2025年上半年核心业务全线下滑,业绩承压

文丨李振兴

8月18日,天福(开曼)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6868,以下简称“天福茗茶”)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显示,受消费市场疲软及全球经济环境多重压力影响,天福多项核心业绩指标同比下滑,其中收入、溢利等关键数据降幅显著,茶叶、茶食品、茶具三大主力业务全线收缩。

公告数据显示,上半年,天福茗茶实现收入约6.73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8.11亿元减少17.1%;期内溢利从2024年同期的6910万元降至4870万元,同比降幅达29.5%,下滑幅度超过收入跌幅。

从盈利指标看,天福毛利由去年同期的4.24亿元减少16.5%至3.54亿元;毛利率则从52.3%微升至52.6%。对此,公告解释称,毛利率的小幅提升得益于天福对原材料成本及劳工成本的严格控制,但这一优化未能抵消收入下滑对整体利润的拖累,期内净利率从8.5%降至7.2%。

从业务指标看,茶叶品类跌幅居首,全产品线收缩。

作为以茶产业链为核心的企业,天福的收入主要来自茶叶、茶食品及茶具三大板块,三者合计占比超96%。但2025年上半年,这三大业务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茶叶销售跌幅最为显著。

茶叶销售收入4.63亿元,同比减少19.1%,在总营收中占比从70.5%降至68.8%。作为天福第一大收入来源,茶叶品类的下滑是整体收入下降的主要推手。公告显示,2024年同期茶叶销售收入为5.72亿元,2025年上半年减少超1.09亿元,是三大品类中绝对额降幅最大的业务。

茶食品销售收入9654万元,同比减少12.3%,在总营收中占比14.3%。2024年同期该业务收入为1.1亿元,减少约1346万元,跌幅相对较小,但仍延续了收缩趋势。

茶具销售收入8694万元,同比减少14.5%,在总营收中占比12.9%。2024年同期该业务收入为1.02亿元,减少约1478万元,跌幅介于茶叶与茶食品之间。

此外,包括餐厅、酒店、旅游相关服务及预包装食品销售等在内的“其他”业务收入为2680万元,同比微降3.1%,占总营收比重4.0%,对整体业绩影响有限。

从销售渠道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天福茗茶共有1335家自有及第三方零售门市及专卖点,较2024年底的1349家净减少14家,渠道收缩也对销售形成一定制约。其中,自有零售门市收入占比35.4%,分销商门店占比60.6%,渠道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但整体规模缩减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压力。

为应对业绩压力,天福茗茶采取了一系列成本控制措施,包括优化零售网络、减少自有门店数量、精简行政开支等。数据显示,公司分销成本从2024年同期的1.85亿元降至1.56亿元,同比减少15.3%;行政开支从1.44亿元降至1.27亿元,减少11.7%,成本控制取得一定成效。

但值得注意的是,收入17.1%的下滑幅度超过了成本降幅,导致成本控制的“节流”效应被收入收缩的“开源”不足所抵消。此外,其他收入同比减少36.6%,从1470万元降至930万元,主要因政府补贴从660万元大幅减少至290万元,进一步加剧了利润压力。

对于业绩下滑,天福茗茶在公告中明确指出,核心原因是“消费市场疲软以及受全球多重因素影响的整体经济状况”。

2025年上半年,茶叶行业,作为非必需消费品,茶叶及相关产品的消费需求对经济环境敏感度较高。公告显示,消费者决策更趋理性,在关注产品质量、健康属性的同时,对“产品价值”的考量权重上升,这导致部分中高端茶叶及非刚需茶制品的购买意愿下降,直接影响了天福茗茶的销售规模。

近年来,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既有传统品牌加速渠道下沉,也有新兴品牌通过电商、直播等线上渠道抢占市场份额。天福茗茶虽拥有超过25年的市场积淀及较高品牌认知度,但在消费习惯变迁面前仍面临挑战。

公告显示,天福虽已通过厦门天钰商贸有限公司拓展网络销售,试图吸引线上消费群体,但从业绩看,线上渠道的增量尚未能弥补线下渠道的收缩。此外,消费者对茶产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天福茗茶虽调整产品品类、改善包装,并开发了猪肉酥条、即食燕窝等延伸产品,但新业务贡献仍处于培育阶段,未能有效对冲主力产品的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