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氏米粉频频被曝异物!北交所要求公开代工厂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
号称“公司辅食销量连续三年排名第一”的英氏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断被曝产品中发现异物,最近引发媒体的高度关注,由此其代工问题也再次被外界诟病。
要知道,截至今年7月份,英氏已收到新三板和北交所的两份问询函,均涉及到代工模式以及食品安全问题。
其中,北交所就要求英氏补充提交其以及及子公司、委托生产商、物流供应商报告期内是否存在因产品安全问题、卫生问题被退换货、投诉、消费者纠纷、行政处罚或诉讼纠纷的情形,若存在,列示相关背景、次数及涉及产品、金额,是否存在负面舆情。不止于此,北交所还就英氏募资必要性进行问询。
但北交所规定的20个工作日内,英氏并未给出回复。直到今天,40个工作日过去了,北交所尚未查询到相关公告。这些无疑也都给正在冲击北交所上市的英氏公司蒙上阴影。
胡说有理注意到,英氏因代工引发的问题,其实还远不止这些。
英氏米粉被指频现异物,客服称不确定为何物
一直以来,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反映英氏产品中出现异物的问题屡见不鲜,而在近期更是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图源:以上为小红书部分用户反馈截图
据了解,英氏是一家集婴幼儿辅食、婴幼儿卫生用品、儿童食品和营养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为一体的企业。婴幼儿辅食是公司的核心品类,主要包含“英氏”品牌的米粉、饼干类、面条、佐餐油等细分品类。
据新京报8月16日报道,英氏客服于8月15日回复称,公司也注意到相关情况,但公司米粉在生产过程中会有相应检测、异物拦截和筛网过滤,还有一些产品会进行人工挑拣,不可能出现这么多异物。网传信息中出现的异物,客服不确定具体为何物,目前接到最多的信息反馈是产品中出现虫子。
客服还表示,产品在未开封情况下,虫子是绝对不会有的。因为产品是充氮无氧状态,虫子是没有办法存活的。因为近期天气比较热,产品开封后没办法排查虫子具体是怎么进去的。
被投诉异物由来已久,代工模式遭质疑
米粉类产品被曝光出现异物,由此引发外界对英氏代工模式的质疑。不过上述英氏客服在回答媒体时表示,称涉事米粉来自代工厂,为不实信息,英氏米粉目前全部产自湖南长沙的自有工厂,且产品出厂时有质检报告,每一批次都经过检测。
其实,英氏产品被投诉发现异物等问题,并非首次,也并非仅限于米粉类产品,上述部分小红书用户反馈的时间就有2024年3月份的。
胡说有理注意到,黑猫投诉显示,截至9月5日,共有400多条投诉中包含搜索词“英氏”。
今年1月份,有消费者投诉英氏婴儿米粉里有蚊子;今年6月,有用户投诉天猫超市英氏鳕鱼肠吃出异物;8月5日,有用户投诉京东买的英氏磨牙棒未到保质期竟发霉带铁丝;在8月中旬媒体陆续报道后的8月18日,又有用户反映,购买的英氏盒装9小袋吃到第五袋的时候发现里里面有个小虫子;8月29日,又有用户反映英氏二阶米粉里面有异物;9月5日,有有消费者投诉英氏磨牙棒里面吃出毛发,且扯不出来……
对于频频被曝出现异物问题,外界更多质疑声指英过多依赖代工方式,从而对品质把控缺失。
那么,英氏产品代工模式到底是怎么回事?客服的回复是否令人信服吗?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
代工产品超过营收一般,招股书米粉代工金额有出入
英氏客服称“英氏米粉目前全部产自湖南长沙的自有工厂”,但市场上目前在售的英氏米粉果真都是自有工厂生产的吗?
2023年12月,英氏在新三板公布公开转让说明书,2024年英氏挂牌新三板;2025年6月英氏又向北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
根据英氏两次提交的公开转让说明书,英氏均表示,公司除自主生产外,存在委托生产情况。
2023年提交的公开转让说明书,英氏公布了2021、2022、2023年1-6月份的财务情况,其委托生产产品收入占营收比重均过半,分别为56.31%、53.68%和63.53%。
英氏今年向北交所提交的公开转让说明书公布了2022年-2024年财务相关情况,其营收分别为12.96亿元、17.58亿元和19.74亿元,保持较快增长。但英氏并未公布委托代工产品收入占营收比重情况,仅公布了代工产品的采购量、采购金额等相关信息。
不过以上述两份公开转让说明书中都提到的2022年数据为例可大致估算:2022年英氏代工产品采购额2.0641亿元;营收6.957亿元,占营收53.68%。按此推算,如果不考虑采购金额涨跌等问题,英氏2024年代工产品收入应当超过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英氏委托加工产品采购总金额为4.17亿元,其中饼干类采购金额9704.1万元,位居采购金额第一位。排名第二的就是委托生产的米粉业务,采购金额为8842.84元(不含税)。
在英氏的五大供应商里,位居第一位的也正是米粉代工厂江西金薄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只是令人疑惑的是,英氏公布2024年向该代工厂采购米粉金额为8846.77万元(不含税)。显然这一数据与上述8842.84万元并非一致。
客服回应难以信服,代工厂产品频现不合格
英氏还称,公司于2024年新投产浏阳生产基地,增加了米粉产线产能。公开资料显示,该生产基地于2024年10月投产。英氏也表示,随着英氏浏阳生产基地的顺利投产,公司已不存在委托生产米粉产品的情况。
然而,在英氏京东自营店里公开的信息,英氏米粉保质期有360天的,也有540天的,也就是说,今年8月份被曝出现异物的英氏米粉,生产日期也可能在2024年10月英氏自有工厂投产前,那么其加工企业就有了两种可能:一种是英氏自有工厂生产,另一种就是代工厂生产。
因此,英氏客服向媒体表示称“涉事米粉来自代工厂,为不实信息”这样的表述,恐怕很难让人信服。
而且,英氏涉事米粉无论是来自代工工厂,还是来自英氏自有工厂,产品品质都应有所保障。在相关部门对消费者反映的异物问题未给出明确的调查结果前,这都说明英氏对产品品质把控存在严重漏洞的嫌疑。
胡说有理通过企查查APP也发现,就在2024年7月14日,英氏米粉代工厂江西金薄金公司生产的一款孕妇蛋白质粉就被抽检不合格。
另有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上半年,英氏向辽宁晟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了0.14亿元的佐餐油,而在2021年4月,该公司所生产的巴马火麻油曾被检出“酸价(KOH)不合格”;负责英氏米饼、泡芙等产品生产的佛山象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则在2023年7月20日因“超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被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人民政府处以19万元罚款。
2017年,英氏代工厂上海京元食品有限公司因“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受到上海市松江区市场监管局处罚。2018年,代工厂福建美一食品有限公司由于同样原因,被漳浦县市场监管局合计罚没50880元。
米粉采购规模越大,采购价反而越高
尽管英氏表示随着浏阳工厂的投产,其米粉不再代工生产。但是其他代工产品采购依金额依然很大,以2024年为例,其4.17亿元代工产品采购金额中,除了米粉的8842.84万元外,仍然还有饼干类、零食类、佐餐油、面条等代工产品,采购金额达到3.29亿元。
有意思的是,2022年至2024年英氏米粉采购量分别为45.35吨、2060.10吨、2778.22吨。
按照正常逻辑,随着代工采购规模扩大,采购方议价能力应该更强,然而,英氏米粉的采购单价却逐年上涨。
其2022年采购量仅为45.35吨,采购金额为24.19元/公斤;而到了2023,采购量大涨至2060.1吨时,采购价直接大涨到31.14元/公斤;2024年在采购量继续大涨的基础上,采购价仍然涨到了31.83元/公斤。
但再看饼干类、面条类产品采购价比较平稳,而零食类、佐餐油、果蔬泥产品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难免不让人生疑。
不过,英氏对此有自己的解释,其表示,2022年公司米粉采购单价较低,主要系自2022年12月起,公司与受托生产商开始业务合作,初期以小批量采购为主,采购金额和单价均处于较低水平。2023年,公司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张,为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并支持受托生产商的可持续发展,公司适当提高了米粉采购价格,以给予受托生产商合理的利润空间。这一调整使得采购价格在2023年达到合理水平,并在2024年保持稳定。
对于公司零食类产品的采购价格逐年降低的问题,英氏又是这样解释的:主要系公司与供应商进行商务谈判并协助其开展精益生产管理,降低了部分产品的采购价格;另外,随着报告期内逐步推出爆米花、谷物棒等多种采购单价相对较低的新品,进一步降低了整体品类的采购单价。
对于报告期内佐餐油采购价格持续下降,英氏给出的解释是:主要系规模效应所致。而果蔬泥在2024年的采购单价降低,英氏称主要系公司为扩充产品品类,推出了新的果泥产品,丰富了产品线,采购单价受产品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而下降。
采购价格无论是上涨和下降,英氏均有一套说辞,哪怕同样是有了规模效应,英氏采购价可以涨,同样也可以下降。
代工厂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问询函要求主动说明
对于外界质疑的代工厂问题,其实监管部门也都已注意到。2024年1月,新三板挂牌审查部出示了《关于英氏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公开转让并挂牌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2025年7月10日,北交所公布了《关于英氏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
这两份问询函均问询了英氏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委托生产模式及食品安全风险问题。北交所还罗列了“涉及重大事项提示及风险揭示”的几个问题,英氏的代工等问题位列其中。
北交所确认:英氏委托生产商较多,报告期内委托生产商存在因生产安全等问题被行政处罚的情形。婴幼儿食品、婴幼儿卫生用品生产及销售环节涉及多项许可,英氏及子公司部分资质许可即将到期。
北交所问询函就此对英氏提出多项要求,其中就要求说明委托加工合同中有关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质量责任的约定及执行情况,是否建立食品安全追踪体系,英氏及子公司、委托生产商、物流供应商报告期内是否存在因产品安全问题、卫生问题被退换货、投诉、消费者纠纷、行政处罚或诉讼纠纷的情形,若存在,列示相关背景、次数及涉及产品、金额,是否存在负面舆情。
重营销轻研发,募资必要性被问询
当然,英氏欲登陆资本市场,其还面临外界诸多质疑,比如重营销轻研发的质疑。
2022年至2024年,英氏销售费用分别为4.54亿元、6.02亿元和7.21亿元,销售费用率稳定在35%左右。而其对应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52.98万元、921.24万元、1714.83万元,尽管有上升趋势,但研发费用率为0.43%、0.52%、0.87%,连续三年不足1%。这一水平不仅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03%,更难以与亨氏、嘉宝等国际品牌超5%的研发费率抗衡。
更值得注意的是,英氏募资必要性也被问询。北交所要求英氏控股说明其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募集资金规模的合理性,具体包括本次募投拟新增产能是否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风险;模拟测算募投项目建成后资产折旧或摊销金额及对利润的影响,并充分揭示风险等。
北交所要求英氏在20个工作日内对所有问询意见逐项予以落实,通过审核系统上传问询意见回复文件全套电子版。
那么针对此次产品中出现异物这样的负面舆情,公众也都在关注等待其正式回复,然而,从7月10日到现在,20个工作日早已经过去,截至胡说有理发稿,英氏尚未发布相关公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