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氏集团 | 多元化不断暴雷,“回归主业”的遮羞布还能挡多久
乳业公司跨界影视不成,狂追新能源又失败,“水牛奶”小王子一不小心就连亏五年,但谁都没想到,会亏得现在这么惨。
2025年1月22日,皇氏集团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6.2亿元至6.8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扣非后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4.94亿至5.54亿元。
消息一出,公司股价当日跌幅超7%,报收3.11元,总市值缩水至不足30亿元,将去年四季度的涨幅一抹而空,眼下股价始终在历史低点徘徊。
业绩巨亏:诉讼与减值成主因
董事长黄嘉棣曾经也是市场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于建筑专业科班,因为朋友的一批奶粉滞销,从奶粉代理起家。
2001年,黄嘉棣在广西投资乳品生产线,创立皇氏乳业。不到十年便成功跻身资本市场,成为国内第四家上市乳企,靠着对水牛奶的差异化经营,做得风生水起。
或许正是这种人生的转型,为皇氏集团的业务注入了不断追求转型的基因,也埋下连续亏损的伏笔。
2024年,皇氏集团预计净利润为-6.2亿元至-6.8亿元,同比下滑1020.63%至1109.72%。单看四季度,亏损金额超过了6亿元,是2023年同期的6倍。
根据公告,2024年业绩大幅下滑的直接原因是多项诉讼导致的计提预计负债、信用减值损失及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尽管乳业主业表现有所改善——水牛奶产品通过渠道优化实现净利润翻倍、毛利率提升,剔除子公司转让影响后营收同比增长约5%——但这一增长难掩整体经营困境。
皇氏集团的诉讼缠身,与其多元化并购难脱干系,其中,与影视公司盛世骄阳对赌引发的诉讼,更是长达4年,颇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意味在其中。
长期痼疾:多元化转型“一地鸡毛”
皇氏集团的多元化之路由来已久,其亏损也并非偶发——其扣非净利润已连续五年亏损,过去七年累计亏损超21亿元。
早在2014年,公司为应对乳业增长乏力,斥资跨界影视行业,收购御嘉影视、盛世骄阳等公司,形成超12亿元商誉。然而,高溢价并购后遭遇行业寒冬,商誉暴雷致2017至2021年累计减值近11亿元。
影视的路走不通了,但黄嘉棣并没有吸取教训。
2022年,公司再度押注光伏产业,宣布百亿投资计划,但彼时账上仅7亿元现金,叠加行业产能过剩与价格战,项目最终搁浅。频繁转型不仅消耗资金,还导致主业错失发展机遇。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仅2.8亿元,短期借款却高达9.15亿元,偿债压力凸显。
皇氏集团的多元化发展路线,先后涉足了包括影视、幼教、互联网渠道、信息服务、光伏等产业,但是其财报暴雷,再次为资本市场敲响警钟:主营业务根基不稳的企业,盲目扩张无异于饮鸩止渴。
信心崩塌:市值蒸发与实控人减持
连续的碰壁之下,公司的信心由裂缝而溃口:先是卖了一批旗下资产,然后实控人又是一通减持。
2023年,皇氏集团靠着卖子公司实现盈利——通过转让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等子公司股权确认非经常性损益2.1亿元,而2024年缺乏此类收益,进一步加剧了净利润下滑——因为“无子可卖”,不出意料面临再次巨亏。
董事长黄嘉棣持股比例从2015年的36.18%降至2023年三季度的24.78%,减持行为引发投资者对管理层信心的质疑。
二级市场当然也不会惯着它,皇氏集团股价自2015年高点已跌去近90%,2024年市值一度21.24亿元的累计融资金额还低。
皇氏集团提出过“百亿乳企”目标,即到2028年实现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但是创立20多年来,皇氏集团始终无法摆脱区域乳企的身份,公司近8成收入来自西南地区——这样的烙印下,无论百亿营收还是百亿市值,都遥不可及。
未来挑战:回归主业难以破局
此路不通的牌子多了,皇氏集团不得不表示,聚焦主业。
然而,公司回归主业的大旗下,并不甘心于埋头生产线。2024年初,皇氏集团在南宁吴圩机场开出首家奶茶店,2025年1月10日又在南宁市区开出第二家旗舰店。
更糟糕的是,行业的红利期早已经过去。尽管公司宣称将“聚焦乳业”,但行业竞争激烈,伊利、蒙牛等巨头挤压下,区域性乳企生存空间有限。乳制品行业黄金发展期已过,两超多强的竞争格局,几乎已是铁板一块。耽误了十年,公司重新聚焦主业,难度已呈指数级增长。
更让人挠头的是,从公告数据看,公司眼下财务负担沉重,2024年上半年资产负债率达65.02%,有息负债近22亿元,未来扭亏难度极大。所谓的回归主业,更像是一块遮羞布,撑撑场面而已。
A股市场转型的公司不少,多元化经营成功的案例,多半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延伸,而非追逐热点。而那些失败乃至ST、退市的公司,往往都源于无法有效降低负债、提升市场份额,导致公司面临更大的流动性危机。
无疑,皇氏集团已然走在了后面这条岔路上,并且下滑了太远。巨亏的年报能帮助其“洗澡”之后回归正途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