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2月20日讯 据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公告,江苏汉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邦科技”)的科创板IPO申请将于2月21日(星期五)进行审议,这也是2025年科创板IPO首审。

  业绩表现来看,2021-2023年,汉邦科技营收复合增速为38.97%,成长性可观。不过,作为一家瞄准科创板的企业,汉邦科技报告期内的研发投入占比持续低于同行均值、专利侵权诉讼案悬而未决、技术背景与公司核心业务关联性较弱的实控人担任核心技术人员,或将成为其闯关的重大“变数”。

  研发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偏离同业

  汉邦科技是一家以色谱技术为核心,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为制药、生命科学等领域提供专业的分离纯化装备、耗材、应用技术服务及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招股书中,汉邦科技自述坚持自主研发创新。更引人关注的是,其称“以‘精粹色谱科技,致力人类健康’为己任”,显而易见色谱技术成为了其售卖的主要着力点。

  汉邦科技进一步描述,公司二十余年持续自主研发创新,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和产品的长期垄断,已成为国内色谱分离纯化装备研发、生产和产业化领先企业,有力推动了色谱分离纯化装备的国产替代和下游制药行业的产业升级。如此描述背后,不言而喻的是要突出其科技创新属性。

  不过,从最新的科创属性“硬指标”来看,汉邦科技几乎是“踩线”满足科创板的最低标准。

  据招股书,2021-2023年,汉邦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2204.12万元、2899.26万元和3718.00万元,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8821.38万元,刚刚满足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在8000万元以上的要求。同期,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为6.88%、6.02%和6.01%,仅略超过科创板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比例在5%以上的要求,而同期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费用率保持在10%上下。

  由此来看,汉邦科技招股书所说“公司高度重视研发,研发投入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服力略显单薄。

  此外,与研发费用率维持“低位”相反的是,汉邦科技的销售费用率水平长期处于高位,且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这不得不让人质疑其有重销售轻研发的嫌疑。

  2021-2023年,汉邦科技销售费用分别为4378.14万元、5201.42万元和6941.23万元,约是同期研发投入的两倍,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3.66%、10.80%和11.21%,高于同期可比上市公司10.28%、10.08%和10.05%的销售费用率均值。

  核心技术人员履历与技术背景相关性弱

  从技术研发的人员构成来看,汉邦科技共认定了5名核心技术人员,其中包含公司实控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张大兵、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刘根水和严忠。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核心技术人员具体认定标准:拥有与公司核心业务相匹配的专业背景,拥有较深厚的行业资历;对公司核心产品或主要知识产权具有重要贡献等。

  略显尴尬的是,张大兵的履历及技术背景,与汉邦科技核心业务相关性匹配度并不高。招股书显示,张大兵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曾任淮阴塑料制品厂精细化工研究所办事员、副所长、所长;自2000年11月起进入汉邦工作,先后任汉邦有限执行董事、总经理、汉邦科技董事长、总经理。

  需要注意的是,截至招股书签署日,美国思拓凡公司、思拓凡瑞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ytiva”)与汉邦科技存在三起专利侵权诉讼,分别涉及Cytiva在中国申请的“柱装填方法”“色谱柱”和“分离介质浆料罐”三项发明专利。

  目前,“分离介质浆料罐”专利侵权案件暂未开庭审理。若法院最终支持Cytiva的全部诉讼请求,则汉邦科技最高需要向Cytiva支付合计不超过1150万元的赔偿款,且无法继续销售侵害Cytiva享有的相关发明专利权的产品。

  针对相关情况,中国网财经记者向汉邦科技发去采访函,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回复。对于汉邦科技IPO进展,中国网财经记者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王擎宇)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