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帅   编辑 /冯羽  来源/探客出行 


无论是多优势的产业中,都有“吊车尾”的存在。即便是优势如动力电池行业,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一边是诸如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中创新航等头部企业的市占率增加、增资扩产,一边是诸如孚能科技等企业走出排行榜单、项目延期,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作为早期涉足三元锂电池领域的动力电池企业,成立于2009年的孚能科技,其成立时间甚至早于如今的行业“独角兽”宁德时代,是国内首批实现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企业之一。

曾经的北汽新能源(今为北汽极狐)、戴姆勒,都是孚能科技的重要合作伙伴。当年科创板上市之时,也被誉为是“科创板动力电池第一股”。

今时不如往日。如今的孚能科技,深陷泥潭。四年累亏超40亿,出让公司股份、更换实控人,主力项目延期,任何一条都是足以“致命”的存在。

2025年开年,孚能科技就迎来实控人和控股股东变更。1月4日,孚能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广州工控”),其背后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将成为实际控制人。

随之而来的,更是业务端的颓势。

最新消息显示,孚能科技两个累计60GWh的动力电池项目延期,延期时间近一年。或受此消息影响,孚能科技公告发布次日股价闪跌,最高跌幅近4%。

重重叠加之下的孚能科技,显然压力巨大。在这场深刻彻底的变动之后,孚能科技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2009年,孚能科技成立于江西赣州。

彼时的孚能科技,是比宁德时代还要早扎根于三元锂电池领域的企业,也是国内首批量产三元软包锂电池的企业。创始人王瑀,更是资深的锂离子电池科学家。

优渥的技术背景和前沿的技术方向,让孚能科技初期拿到了开挂般的“剧本”。

据报道,成立初期,孚能科技就凭借三元软包电池技术,拿到了包括北汽新能源、广汽新能源、长城汽车在内的多家主流企业的订单,随后更是拿到了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订单,将业务拓展至全球。

2018年,孚能科技即完成了C轮50亿元融资,成为当年全球电池产业的最大规模融资。

2020年,孚能科技顺利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当时“科创板动力电池第一股”。

爽文剧本也止于此。

上市之后,孚能科技却并未从中受益,反而业绩连年下滑,亏损不停。

亏损二字,也早已不再是孚能科技报表中的敏感词。

细数上市四年间,2021-2023年,孚能科技营收从35亿元翻了两番,增长至164.36亿元,但其却始终处在亏损的境地,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9.53亿元、9.27亿元和18.68亿元。

其最新公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为-3.52亿元至-2.34亿元,较上一年度亏损同比减少81.17%到87.45%;对应扣非净利润为-3.99亿元至-2.82亿元。

尽管2024年的业绩尚未正式发布,但从业绩预告来看,孚能科技上市四年累亏已然超40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持续亏损的情况,在动力电池行业并不多见,而孚能科技的累亏情况,在行业内都堪称少见。

合作伙伴产品市场表现不佳,直接影响着孚能科技的经营表现。

颇具戏剧性的是,自2020年开始,主要合作伙伴、第一大客户北汽新能源销量开始出现明显下滑,戴姆勒在全球电动化的脚步也并不迅速,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孚能科技的出货量。

此外,在动力电池最为关键的安全性上,孚能科技也“翻了车”。2021年,搭载有孚能科技电池的北汽新能源两款车型,就因动力电池系统存在风险问题进行召回,召回数量高达31963辆。

这对于安全第一性原则至上的新能源汽车来说,堪称“毁灭性”打击。

在安全性遭受质疑之下,重要客户长城汽车、戴姆勒也接连变得谨慎,采购量降低的同时,孚能科技的市场地位也进一步下滑。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榜单中,孚能科技位列第12名,已跌出前十榜单。

一波三折,活下去

在企业经营以及资本市场上的疲态,或许已经预示着这家企业易主的结局。

1月4日,孚能科技正式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香港孚能及其一致行动人赣州孚创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公司实际控制人YU WANG(王瑀)、Keith D.Kepler已和广东恒健工控新能源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广州工控签署协议,以协议转让方式出让合计持有的孚能科技5%的股份。

本次标的股权转让价格为15.90元每股,交易总对价为9.72亿元。

这次交易的成功,也意味着孚能科技与广州工控近三年“拉锯战”的结束。

早在2022年11月,广州工控、广州产控和广州创兴联合认购孚能科技共计1.4亿股的定增股份,总金额高达33.18亿元,伴随而来的就是广州工控成为孚能科技的第三大股东。

而细细翻阅广州工控的履历,便发现这家企业是由广州市政府和广东省财政厅全资控股的企业,可谓拥有金光闪闪的国资背景。

在成为第三大股东之后,广州工控便一直努力在成为实控人的路上。

2023年8月,广州工控就拟作价17.28亿元,收购香港孚能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的5%的股份,但该计划未能成行;在之后孚能科技发布定增计划后,广州工控又拟通过定增方式收购其12%的股份,同样无疾而终。

直至今年,广州工控最终将孚能科技的控制权收入囊中。

对比如今的9.72亿元与此前的17.28亿元,交易缩水达7.56亿元。

或许一年多以前的孚能科技,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股价跌至此等境地。

对于此次收购,孚能科技的回答略显官方:新控股股东广州工控有望帮助公司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链上下游的效应,同时助力公司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在这其中,被提及数次的融资,或许分量更重。

行业人士的观点则更加直接。一位从事动力电池相关研发人士对「探客出行」表示,动力电池行业内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各个企业间的产能军备赛和技术研发此起彼伏,这些都对企业的资金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通过更换控股股东拿到更多资金、提升融资能力,对于孚能科技来说,绝对是好事,关键要看它怎么好好利用这些资源。

兜兜转转,孚能科技最终投入了广州工控的怀抱,成为国资背景的企业。广州工控的“钟情”,是如今孚能科技活下去、缓解资金压力的唯一选择。

项目延期,何时走出泥沼

如今的动力电池市场已经进入到了成熟期,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欣旺达,头部企业的位次已经基本定型,打破已经成型的市场份额,抢夺丢失已久的市场,并不容易。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为548.4GWh,而孚能科技该年度的装机量仅为3.44GWh,份额不足1%。

市场份额低迷至此的同时,新项目计划也面临搁浅。

最新消息显示,孚能科技两大电池项目发布延期公告,其赣州年产30GWh新能源电池项目(一期)以及广州年产30GWh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项目完工时间由2025年2月延期至2015年12月。

孚能科技表示,延期原因是部分产线工厂基建及相关配套交付进度较原定计划有所延缓。

但即便是项目延期,孚能科技仍对这两个项目抱有高度的期望,称这两个项目符合公司的战略规划,项目继续实施仍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而从项目本身分析,这两个项目均布局为三元软包电池。

区别于硬壳电池,软包电池具备更高的可塑性和柔软性。但安全性高的同时,也存在着成本高、供应链不完善等规模化的缺陷。

该赛道的主要参与者为LG化学、三星SDI等企业。从市场占有率来看,软包电池在欧洲更为流行,更受海外市场的青睐。

有着技术理想的孚能科技,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在软包电池的道路上。即便是三元硬壳电池是市场的主流、磷酸铁锂电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孚能科技仍是行业内少数主打软包技术路线的电池企业。

即便是在2022年布局磷酸铁锂的产能,但失去先决优势的孚能科技,显然不能快速释放产能,这一滞后也反馈在业务营收上。

对此,孚能科技也试图通过企业管理的调整增强经营管理能力,以应对行业变化。但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孚能科技历经三任总经理;2024年年底,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熊得军也最终离职。

如今,孚能科技唯一拿得出手的便是,半固态电池技术。

孚能科技表示,公司即将量产的第二代半固态电池已经获得高端乘用车和低空经济领域的头部客户认可,准备小批量量产。

但如今的市场情况是,在动力电池行业争先扩产的情况下,孚能科技的企业管理和资金上的难题,已经阻碍其扩张的脚步,半固态电池的研发成果也有待时间释放。

变动中的孚能科技,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广州工控这颗稻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