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近基本上已经进入了消息的真空期,但行情依旧是大起大落。

比如今天吧,仅仅是对面口头说了一句“加10%关税”,直接把科创芯片ETF拉了4个点之多,全天振幅更是接近6个点。

不得不说,这里面信息茧房的影响非常大。

信息茧房这个词大家应该听得都比较多了。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一聊:信息茧房对市场的影响是怎样的?我们投资中要注意什么,该如何应对?

信息茧房如何影响市场走势?

我们先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院长在某视频网站上,点开了两条支持懂王的视频。

之后,视频网站的算法判定院长是支持懂王的一份子,就再也不给院长推荐支持哈哈姐的视频了。

除非院长刻意输入哈哈姐的大名,尝试去纠正算法,不然,以后就只能看到批评哈哈姐和赞扬懂王的内容了。

愿意每天看院长唠叨长篇大论的读者朋友,其实是少数比较爱学习的投资者了,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刻意去搜索相反信息的动作。

但是,大部分投资者并不是如此,他们只是随性地接受外面通过大数据推荐给他的信息。

你越爱懂王,就越给你推荐懂王好的一面。长此以往,很多人对懂王和哈哈姐的认知都会有很大的偏差,会选择性地忽略懂王不好的一面和哈哈姐好的一面。

于是,信息茧房就形成了。

但是,我们每个人对懂王或者哈哈姐的认知都是正确的吗?

从对岸的投票结果来看,虽然媒体往往说懂王是“横扫”,但是两者获得的选票差距,其实不到总选票量的百分之十。

这就是大数据造成的观点割裂。

在对岸的选举中,这种观点割裂,造成的是线上线下的谩骂、口水战。

而在我们股票市场上,这种观点的割裂,则会导致大部分投资者都在用很极端的方式去交易。

不是非常看好,就是非常不看好。不是重仓买入,就是一键清仓。

为什么这两年极端行情变得越来越多?因为市场上的信息变得极端了,大家的观点变得极端了,操作也变得极端了。

又要加关税了,该怎么办?

有位大V今天在谈到关税事件的时候,是这么写的:

这两种观点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但市场上的的确确同时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声音,而且音量都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估自己的投资观点,如何去作出一个正确的投资决策呢?

院长个人的想法是:最好不要尝试评估出一个真实的结果,而是等结果出来之后,再考虑下一步行动。

原因也很简单:我们又不是马斯克,拿不到准确的大数据。那我们自己所有的观点,都可能只是“我觉得”,而不是“市场觉得”或者“大家觉得”,可能与真实的情况相去甚远。

特别是,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数据支持,没有反复校验双方观点,只是提出一个简单猜测的时候,就更加不能依照这个猜测去做出投资决策。

大家一定要注意,股票的价格最终是由每个参与交易的投资者,用真金白银的买卖操作投票决定的。任何的“我觉得”,可能都是十分危险的。

大家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曾经有过这种“我觉得”:“我觉得明天一定会反弹”、“我觉得已经到底部了”、“我觉得马上要调整了”,之后马上又被行情打脸。

我们千万千万,要摒弃这种“我觉得”。

如何应对近期的行情?

最近,容易引起极端行情的事件其实也很多。包括马上要来的11月制造业数据、即将到来的12月开会,以及中期来看对机构决策影响非常大的1月份年报预告和懂王正式上任。

所以这是我们非常值得警惕的事情。近期,大起大落的行情可能再次出现,而且可能反复出现,风险可能又要来了。

我们有可能暴赚,但如果把握不好,也可能暴亏,这谁都说不准的。

这种行情,院长觉得,我们一定不能去猜,不能去赌。

相对比较好的做法可能是:首先维持六成左右的底仓,然后设置一个自动网格,把每一格的距离放得稍微大一点,就让网格自动去执行交易,自动帮大家做T。

大起大落嘛,无论第一波是涨还是跌,价格往往还是会回来的。

大家别看今年2月份小微盘那么惨,实际上,院长从高净值投资者群体那边看到的数据是,但凡全程坚持住的投资者,最后结果一般都还好。

怕就怕没有早点卖掉小微盘,等快跌到最低点了,心一横,终于清仓了,就真的完蛋了。

那段时间,选几个优质的ETF,好好坚持做网格,其实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老粉丝可能都比较清楚,院长这里有一套自动网格交易系统。大家可以加我好友进粉丝群,领取ETF自动网格系统和使用教程。

(转自:ETF智选)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