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 公募基金的规模之变与路径之争
随着公募基金一季报完成披露,基金公司最新的规模排名浮出水面。整体来看,在行业发展趋稳的情况下,基金公司的规模排名呈现分层拉开、层内竞争的现象。其中,头部基金公司座次小步微调,中腰部基金公司之间“硝烟四起”,尾部基金公司寻求突围良机。上述层级之间的差距已经明显,“领先一个身位”的情况突出。
规模之变,持续带来业务“路线之争”。一季度规模爬升的基金公司,多在产品、业务方面有明显突破。反之,规模下滑的基金公司大多在业务上举棋不定,甚至错失发展良机。
面对当下的竞争,基金公司的心态各有差异。头部有头部的烦恼:跻身第一军团,不进则退;腰部之间有分化:勇进者“我命由我”,稳进者“事缓则圆”;尾部有尾部的难题:在部分基金公司持续积蓄力量的同时,部分机构已然难以收拾自己的烂摊子。
规模排名“分层竞争”
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共有44家公募机构实现管理规模增长。其中,4家公募机构相较去年末规模增幅超100%。
在一季度末,易方达基金管理规模排在首位,达20544.99亿元,是行业内唯一突破两万亿大关的公募机构;其次是华夏基金,管理规模19161.84亿元;广发基金、南方基金、天弘基金的管理规模分别为14436.25亿元、13052.96亿元、12690.91亿元。此外,富国基金、博时基金、嘉实基金管理规模均在1万亿元以上。
从非货基金管理规模来看,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是行业内唯二的两家非货管理规模超过万亿的基金公司。排名靠前的还有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嘉实基金、南方基金、博时基金、华泰柏瑞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这些基金公司构成了公募行业的“第一阵营”,规模门槛在5000亿元左右。还有一众“准头部”机构,规模排名在11-20名之间的基金公司咬得相对较紧,这些机构的入围线则在2500亿元左右。
相对规模稍小的“第二阵营”,如果以行业排名前50名来划分,规模门槛在千亿元左右。这些机构在规模上的差距普遍较小,稍有变化就会有名次起落。这一阵营囊括了行业庞大的中腰部基金公司。
规模行业排名在51-100名之间的中小公募机构,由于整体规模基数较小,排名也在不断变动之中。这一阵营的规模入围线在200亿元左右,这一标准意味着这些基金公司基本可以实现盈利。
规模排名在百名开外的基金公司,生存问题堪忧,甚至有不少机构面临经营展业难以为继的状态。
整体来看,一季度末基金公司的规模排名,第一阵营及“准头部”基金公司的规模优势相对明显,而且经历行业的竞争后,这些机构在规模上已经进入良性增长模式,各家机构之间的排名相对稳定;第二阵营的中腰部基金公司,还在你追我赶的状态之中,又因为规模差距本身不大,很容易出现座次排名大换血;再到中小规模的基金公司阵营,这一部分的机构仍然有很强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既有在激烈行业竞争中的不断冒尖者,也有基本无缘于行业发展浪潮的失意者。值得注意的是,各个阵营之间的规模差距相当明显,行业分层竞争的局面正在确立。
业务格局“多歧路”
头部基金公司的业务布局,基本都是均衡发展、求大求全。特别是行业前十名,基本在各大业务线都有强势布局,固收、权益、指数等,都是这些基金公司的强项,它们没有明显“短板”,有的只是在业务能力方面的细微差别。不过,也有基金公司凭借在拳头指数产品上的先期布局,一举跻身行业规模前十,并且大有继续上升的势头。
“准头部”阵营,开始有分化,并有“偏科”的情况出现。其中,有多家基金公司强项在固收投资,另有基金公司则在指数投资领域颇有江湖地位,前两年遭遇考验的主动权益投资在今年一季度回暖,让部分以主动权益投资为主的基金公司规模上升。对这一阵营的基金公司而言,有头部公司打好的样板,“基金公司要做的就是看自己的资源禀赋,是继续扩大优势板块业务,还是补上相对的短板,各家的股东方也有不同的要求”。一位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中腰部的基金公司,显然在业务选择上,更有“多歧路,今安在”的困惑。在这一阵营中,有基金公司显然“躺”在资源禀赋上,享受了一些先天性的好处。多家银行系基金公司跻身这一阵营,靠的就是固收业务上的便利条件。另有多家券商系基金公司,因有券商股东的资源支持,指数产品的发展可圈可点。
不过,这样的先天优势也在面临考验。其中,以固收见长的基金公司已直面竞争压力:数据显示,一季度公募基金规模缩水,主要由于债券基金、货币基金规模大幅下降。其中,债券基金规模较2024年末下降4388.47亿元,货币基金则下降2776.85亿元。“固收领域的竞争激烈程度已经超出想象,而且伴随着收益率水平的持续下滑,固收产品留客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固收产品依赖度过高的机构将面临规模冲击。”上海证券一位基金分析人士表示。
指数产品的竞争压力更是巨大。在指数基金特别是ETF基金管理费压降的大背景下,这一业务的盈利空间本身极为有限,甚至会面临长时间的纯成本支出,这样的局面,对于很多基金公司来说,无法长期支撑。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多家规模在行业排名中上位置的基金公司已经在调整指数基金特别是ETF的发展策略。“股东对我们的规模产出的考核正在加强,在规模提升的同时,要求提升利润水平,公司ETF产品线的发展,会进行调整,总的基调是保强势产品,适度收缩产品线,放弃一些不占优势的产品。”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
具体到业务调整的程度上,这位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将对标相近体量的同业利润水平,“目前跟我们相近规模的有不少是固收占比较高的公司,对于我们来说,因为主动权益业务占据一定比例,还有可以拓展产品线的成本支出空间”。
也有规模在中腰部的基金公司选择逆流而上。有多家银行系、保险系基金公司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股东方已经明确将指数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固收业务的收缩不可避免,况且银行股东还有自家的理财公司。”有银行系基金公司的产品部门负责人说,“另外,股东也看到了同为银行系的同行在一季度规模的爬升,背后就是它们在指数产品上开始体现规模。银行股东已专门找我们开了专题会议,分析同行的竞争策略。”
此外,在中腰部基金公司的规模排名中可以发现,有不少基金公司因为在量化投资等策略产品的布局,正在逐渐收获稳定的客户群体,并带来了可观的管理规模。这也成为基金公司争相发力的方向。与此同时,对于商品型基金、海外投资基金等相对另类的产品形式,多家基金公司明确表示,将继续加大投入,为投资者打造捕捉投资机会的产品。
至于尾部基金公司,在产品和业务上,能有的选择并不多,除了几家正在完善产品线的外资机构外,整体以守势为主。
摸索科学平衡机制
《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基金公司投研能力建设,丰富公募基金可投资产类别和投资组合,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基金公司规模之变和产品路线之争,背后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改变发展的导向,建立以投资者回报为导向的新机制。
目前来看,行业还处于持续摸索之中。一位中型基金公司董事长坦言,在当下的行业环境中,股东方对基金公司的考核,还是主要以规模为主。“这也很好理解,股东方是要看结果的,这一结果是要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方面要求公司规模有持续稳定的增长,横向方面要求基金公司跟住或领先行业发展的速度。规模考核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数量问题,而以投资者回报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仍然在细化之中。”
不过,这位基金公司董事长也明确提到,在股东考核和公司内部考核中,对于投资者回报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现在我们定年度目标,股东方要多关心一层,规模目标背后,是不是有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张做支持。另外,股东方也会对现有产品体系是不是真正符合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以及在一定阶段内是不是为投资者挣到钱等问题进行关注。”
事实上,公募行业对于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导向,有着共同的期盼。相较于规模考核,投资者回报的考核体系更为立体多元,更为复杂。行业期待各方尽快形成在投资者回报考核的可行方向和体系。
综合来看,目前公募机构普遍预计,在行业发展导向中,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指标权重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基金业绩、客户盈利等投资者回报相关的指标权重将大幅提高。
“未来的行业导向是明确的。但是,不同于原来的规模考核、收入考核等指标体系,投资者回报考核体系的落地,更考验基金公司各方的利益。对于规模、收入等方面的考核,股东方就很积极。如果切换成投资者回报考核体系,如何保证真正落地考核,如何保证责任划分,所牵涉到的将不仅仅只是股东方和公司内部。期待有强有力的保障体系确保全行业考核标准、发展导向的‘全面换轨’。” 上述基金公司董事长说。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