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质与量下滑,绝味“美食生态圈”停在起点

文|李振兴

4月9日,绝味食品发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营业收入为62.57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72.61亿元,下降了13.84%。归母净利润2.27亿元,同比下降34.04%;扣非净利润更大幅下降49.39%至2.03亿元。

这一表现创下公司自2017年上市以来最差纪录,较2021年净利润峰值9.81亿元缩水76.8%。第四季度营收仅12.42亿元,归母净亏损达2.11亿元,成为全年业绩最大拖累。

从具体业务看,作为绝味食品的核心收入来源,2024年,卤制食品销售实现营收52.24亿元,同比下降13.67%,占总营收的83.49%。这一板块的收缩反映了多重市场压力。

其中,门店结构调整最为直接的原因,绝味食品主动关闭低效门店,2024年净减少门店981家,从2023年末的15950家缩减至14969家,降幅为6.2%。其中三四线城市门店占比超70%。这些门店单店日均营收不足一线城市的60%,关闭后短期拖累收入,但长期有助于提升整体盈利质量。

消费场景多元化,预制菜、轻餐饮等新兴业态抢占市场份额,卤制品作为休闲零食的消费频次下降。第三方数据显示,2024年卤制品在休闲零食市场的渗透率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产品创新滞后。尽管推出“绝弹龙虾尾”等爆款,但新品收入占比不足15%,传统鸭脖、鸭翅等主力产品增长乏力。

虽然绝味食品的卤制食品的毛利率逆势提升6.1个百分点至33.96%,但主要得益于原材料成本下降,其中禽类价格同比下跌12%。另外,产能利用率提升,生产基地平均产能利用率从78%升至85%。

随着门店数量的减少,加盟商管理收入从2023年的8300万元降至6122万元,降幅达26.28%,毛利率同步下降4.97个百分点至90.38%。这一变化折射出加盟模式的结构性矛盾。单店盈利恶化。

Wind显示,信达证券分析认为,2024年上半年,绝味食品平均单店收入为16.9万元/家。(按照当期鲜货收入/(期初门店数量+期末门店数量)*2计算),同比下降11%左右。对此,信达证券认为,主要系消费环境的影响。

绝味食品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重点考核门店存活率和单店营收。

另一个重要的业务集采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5.18亿元降至3.19亿元,降幅达38.47%,毛利率微升4.56个百分点至3.16%。

就盈利能力看,绝味食品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7亿元,同比下降34.04%;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更是下降49.39%,仅为2.03亿元。一方面源于营业收入的减少,另一方面,成本与费用的变动也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

销售费用在2024年为6.6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41亿元增长23.31%。主要原因是当年广告宣传费支出增加,绝味食品试图通过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销量。研发费用为4353.9万元,较上年同期的4177.19万元增长4.23%,主要系数字化投入增加,这体现了公司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持续投入。与之相对的是,公司在部分运营环节可能采取了成本控制措施,使得部分其他费用项目有所下降,但整体成本控制效果未能有效抵消收入下滑带来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绝味食品多年来号称构建的“美食生态圈”还没“圆”。

绝味食品通过自有的投资公司先后投资了盛香亭、阿满百香鸡、帝煌烤卤等品牌。2024年,投资收益为亏损1.6亿元,同比减少34.65%,主要系被投企业利润波动影响。2022年、2023年,绝味食品投资收益分别亏损9421.85万元和1.16亿元。3年累计亏损超过3.7亿元。

卤制休闲食品下滑已是行业趋势。周黑鸭2024年的收入和净利润也分别下滑了10.7%和15%,降幅略低于绝味食品。不过,周黑鸭客单价在50元左右,高于绝味食品的30元,并且,周黑鸭毛利率超过50%,远超绝味食品的30%左右的毛利率。

绝味依托万店规模构建成本优势,周黑鸭以高客单价维持溢价,但两者均面临增长瓶颈。周黑鸭存货周转效率略优,反映直营体系管控力较强。绝味侧重数智化与供应链协同,周黑鸭则跨界开发复合调味品,试图突破品类天花板。但绝味需解决加盟商盈利与食安管控难题,周黑鸭则面临中高端定位与大众消费脱节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