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国投瑞银先进制造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披露季报,多项关键数据变动引人关注,其中本期已实现收益同比下降近100%,基金份额总额下降约10%。以下将对季报中的重要信息进行详细解读。

主要财务指标:已实现收益大幅下滑

收益与利润情况

主要财务指标 报告期(2025年1月1日 - 2025年3月31日)
本期已实现收益 -185,497,805.42元
本期利润 7,738,289.41元
加权平均基金份额本期利润 0.0096元
期末基金资产净值 1,330,896,144.64元
期末基金份额净值 1.7397元

本期已实现收益为 -185,497,805.42元,出现较大亏损,而本期利润却为7,738,289.41元,两者差异源于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影响。本期已实现收益的大幅下滑值得投资者关注,需进一步结合投资组合分析原因。加权平均基金份额本期利润为0.0096元,期末基金资产净值1,330,896,144.64元 ,期末基金份额净值1.7397元,反映出报告期内基金的整体资产状况和份额价值。

基金净值表现: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并存

份额净值增长率与业绩比较基准对比

时间区间 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① 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③ ① - ③ 净值增长率标准差② 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标准差④ ② - ④
过去三个月 0.21% 1.93% -1.72% 1.58% 0.82% 0.76%
过去六个月 -6.76% 2.23% -7.57% 0.81% 1.04% -0.23%
过去一年 -9.65% 2.22% -24.44% 14.79% 0.98% 13.81%
过去三年 -53.31% 2.13% -54.71% 1.40% 0.90% 0.50%
过去五年 25.47% 2.23% 18.39% 7.08% 0.92% 6.16%
自基金合同生效起至今 73.97% 2.11% 57.06% 16.91% 0.94% 15.97%

过去三个月,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0.21%,低于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1.93%,差值为 -1.72% 。从长期看,自基金合同生效起至今,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73.97%,大幅高于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57.06% 。这表明基金在长期投资中展现出一定优势,但短期波动较大,投资者需关注短期业绩波动风险。

累计净值增长率变动与业绩比较基准对比

从国投瑞银先进制造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累计净值增长率与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历史走势对比图(2019年1月25日至2025年3月31日)可见,两者走势并非完全一致,基金累计净值增长率波动幅度相对较大。在某些时间段,基金表现优于业绩比较基准,而在另一些时间段则落后,反映出基金投资策略和市场环境变化对业绩的综合影响。

投资策略与运作分析:多行业布局,关注新兴产业

2025年一季度,经济复苏与新兴产业发展共振,基金管理人对全年保持乐观。外部环境上,美国经济周期面临压力,关税问题对国内影响有限。内部来看,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创新,内需呈正面态势。

在投资领域,多数环节走过供需最差时点,部分环节盈利开始修复。设备制造业因库存周期见底需求复苏,但大机会需新下游诞生;新能源应用去库存周期结束,新周期将按“应用—中游—上游”节奏展开,目前核心在应用;TMT行业看好AI投入,同时关注能源问题带来的机会。

本期新增投资标的涉及节能环保、储能、AI等领域,基金布局业绩成长行业,看好2025年相关公司行情,但需警惕国外政治因素影响海外预期的风险。

基金业绩表现:份额净值增长但跑输基准

截至报告期末,本基金份额净值为1.7397元,报告期份额净值增长率为0.21%,而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93%,基金跑输业绩比较基准1.72个百分点。虽份额净值有所增长,但相对业绩比较基准的表现不佳,投资者需关注基金后续能否改善业绩,缩小与基准的差距。

基金资产组合情况:权益投资占主导

资产组合详情

序号 项目 金额(元) 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
1 权益投资 1,176,274,786.60 86.32
其中:股票 1,176,274,786.60 86.32
2 固定收益投资 65,277,906.96 4.79
其中:债券 65,277,906.96 4.79
资产支持证券 - -
3 贵金属投资 - -
4 金融衍生品投资 - -
5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 -
其中:买断式回购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 -
6 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合计 120,344,546.27 8.83
7 其他资产 750,507.40 0.06
8 合计 1,362,647,747.23 100.00

权益投资占基金总资产比例高达86.32%,其中股票投资为1,176,274,786.60元 ,是基金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固定收益投资占4.79%,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合计占8.83% 。基金资产通过港股通交易机制投资的港股公允价值为人民币137,109,149.68元,占基金总净值比例10.30%,显示出基金在资产配置上注重权益类资产,同时兼顾一定的固定收益资产和港股投资。

股票投资组合:行业分布集中

境内股票投资组合行业分布

代码 行业类别 公允价值(元) 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
A 农、林、牧、渔业 - -
B 采矿业 - -
C 制造业 934,647,605.14 70.23
F 批发和零售业 - -
G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
H 住宿和餐饮业 - -
I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2,570,975.20 6.20
J 金融业 - -
K 房地产业 - -
L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1,418,000.00 0.86
M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0,529,056.58 0.79
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
O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
P 教育 - -
Q 卫生和社会工作 - -
R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
S 综合 - -
合计 1,039,165,636.92 78.08

境内股票投资集中于制造业,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达70.23%,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6.20% 。这种行业集中的投资布局,使基金业绩对制造业等相关行业的依赖度较高,行业波动将对基金净值产生较大影响。

港股通投资股票投资组合行业分布

行业类别 公允价值(人民币) 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
非必需消费品 73,860,540.09 5.55
通讯 38,734,982.70 2.91
科技 13,975,199.10 1.05
必需消费品 9,296,240.59 0.70
材料 1,242,187.20 0.09
房地产 - -
医疗保健 - -
金融 - -
工业 - -
能源 - -
公用事业 - -
合计 137,109,149.68 10.30

港股通投资股票行业分布相对分散,非必需消费品占比最高为5.55% 。整体来看,港股投资为基金提供了多元化的行业配置,但各行业占比相对较小,对基金整体业绩的影响程度需结合具体投资标的进一步分析。

前十名股票投资明细

序号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数量(股) 公允价值(元) 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
1 600438 通威股份 4,299,900.00 113,667,300.00 8.54
2 002812 恩捷股份 1,349,900.00 89,333,470.00 6.71
3 600745 闻泰科技 1,799,900.00 85,595,200.00 6.43
4 605589 圣泉集团 2,965,205.00 83,944,953.55 6.31
5 002484 江海股份 2,823,700.00 57,998,798.00 4.36
6 002245 蔚蓝锂芯 3,995,100.00 56,330,910.00 4.23
7 688141 杰华特 1,844,940.00 53,780,001.00 4.04
8 688629 华丰科技 972,800.00 48,961,024.00 3.68
9 300811 铂科新材 1,033,589.00 48,475,324.10 3.64
10 601100 恒立液压 552,400.00 43,937,896.00 3.30

前十名股票投资明细显示,基金对个别股票的投资较为集中,通威股份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达8.54% 。投资者需关注这些重仓股的业绩表现和股价波动对基金净值的影响,若重仓股出现不利变动,可能导致基金净值大幅波动。

开放式基金份额变动:份额总额下降

项目 单位:份
报告期期初基金份额总额 857,603,281.51
报告期期间基金总申购份额 17,565,406.72
减:报告期期间基金总赎回份额 110,150,311.54
报告期期间基金拆分变动份额(份额减少以“ - ”填列) -
本报告期期末基金份额总额 765,018,376.69

报告期期初基金份额总额为857,603,281.51份,期末为765,018,376.69份,份额总额下降。期间总赎回份额110,150,311.54份 远高于总申购份额17,565,406.72份,反映出部分投资者在本季度选择赎回基金,可能对基金后续运作和投资策略产生一定影响,投资者也需关注份额变动对基金规模和业绩的潜在作用。

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为AI大模型基于第三方数据库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受限于第三方数据库质量等问题,我们无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进行分辨或核验,因此本文内容可能出现不准确、不完整、误导性的内容或信息,具体以公司公告为准。如有疑问,请联系biz@staff.sina.com.cn。